一周要闻

【壹周要闻目录(第164期)】中办、国办:引导人口流失县城转型发展;央行最新数据:住房贷款利率回落!

蒙格斯智库

时间:2022-05-07

pexels-pixabay-280221.jpg

图源:pexels





头条



1.中办、国办:引导人口流失县城转型发展。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意见提出,引导人口流失县城转型发展。结合城镇发展变化态势,推动人口流失县城严控城镇建设用地增量、盘活存量,促进人口和公共服务资源适度集中,加强民生保障和救助扶助,有序引导人口向邻近的经济发展优势区域转移,支持有条件的资源枯竭县城培育接续替代产业。


2.住房贷款利率回落!央行最新数据:房地产开发贷款环比多增。中国人民银行5月6日发布2022年一季度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报告显示,一季度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201.01万亿元,同比增长11.4%;一季度人民币贷款增加8.34万亿元,同比多增6636亿元。人民银行表示,一季度人民银行继续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的信贷支持力度,在“量升价降”的同时实现结构进一步优化。一季度人民币各项贷款新增8.34万亿元,同比多增6636亿元,多增较多。企业和个人贷款利率普遍回落。从贷款投向结构看,金融业较好地实现了对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有力支持。


3.银行间债市引入债券置换和同意征集机制。为进一步深化债券市场改革,提升银行间债券市场支持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组织市场成员制定并于近日发布了《银行间债券市场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置换业务指引(试行)》《银行间债券市场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同意征集操作指引(试行)》《银行间债券市场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违约及风险处置指南(2022版)》《银行间债券市场自律管理措施实施规程》四项制度。






经济



1.31省份一季度GDP数据日前已全部出炉。总量方面,广东、江苏、山东3省份稳居前三;增速方面,新疆、江西等23省份高于“全国线”,新疆表现最佳,增速达到7.0%。


2.国常会:部署为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纾困举措。国务院总理李克强5月5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进一步为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纾困举措,以保市场主体稳就业;确定推动外贸保稳提质的措施,助力稳经济稳产业链供应链。会议指出,量大面广的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是稳经济的重要基础、稳就业的主力支撑,当前相关市场主体困难明显增多,要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加大帮扶力度。


3.国家统计局:4月制造业PMI为47.4,非制造业PMI为41.9。国家统计局指出,4月份制造业PMI降至47.4,制造业景气水平连续下降;产需两端降幅加大,本轮疫情点多、面广、频发,部分企业减产停产,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继续下降,产成品库存指数升至近年高点,不少企业反映物流运输困难加大,甚至出现主要原材料和关键零部件供应困难、产成品销售不畅、库存积压等情况,上下游相关企业生产经营均受到较大影响。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41.9,低于3月6.5个百分点,非制造业经营活动总体继续放缓。4月份,综合PMI产出指数为42.7,低于3月6.1个百分点,表明我国企业生产经营景气水平下降。


4.国家发展改革委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加强煤炭价格调控监管工作。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司近日召集重点煤炭和电力企业、行业协会、市场资讯机构和全国煤炭交易中心召开专题会议,研判煤炭价格形势,研究加强煤炭价格调控监管工作。自5月1日起,煤炭中长期交易价格和现货价格均有了合理区间。


5.上市公司2021年实现净利润5.3万亿增近两成。上市公司日前公布“成绩单”。2021年,上市公司共实现营业总收入64.97万亿元,占全年GDP总额的56.81%;营业总收入同比增长19.81%,远高于当年GDP增速。全年共实现净利润5.30万亿元,同比增长19.56%;扣非后净利润4.43万亿元,同比增长24.39%,上市公司盈利能力进一步提升。现金分红保持高位,2021年末已完成现金分红总额1.55万亿元,创近年新高。


6.“五一”假期全国投递快件14.7亿件,同比增长19.7%。据悉,“五一”假期全国邮政快递业揽收快递包裹13.4亿件,同比增长2.3%;投递快递包裹14.7亿件,同比增长19.7%。


7.文旅部:2022年“五一”假期国内旅游出游1.6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646.8亿元。2022年“五一”假期,文化和旅游市场平稳有序,“微旅游”“微度假”成为主流,“云展演”“云演艺”有声有色。经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测算,2022年“五一”假期5天,全国国内旅游出游1.6亿人次,同比减少30.2%,按可比口径恢复至疫情前同期的66.8%;实现国内旅游收入646.8亿元,同比减少42.9%,恢复至疫情前同期的44.0%。


8.新三板挂牌公司2021年年报披露率90.73%,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7.31%。截至2022年4月30日,6061家新三板挂牌公司披露了2021年年报,披露率90.73%,尚有部分挂牌公司因近期新冠疫情等因素影响未按期披露2021年年报。从年报披露的经营情况来看,面对内外部多重风险挑战,挂牌公司主动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坚持走创新驱动的高质量发展道路,实现了业绩稳定增长,体现了中小企业的韧性与活力。2021年,新三板挂牌公司业绩保持稳定增长,全年共实现营业收入14573.31亿元,同比增长17.31%;净利润606.21亿元,同比增长14.74%,较2019年增长22.08%。超七成公司实现盈利,超五成公司实现净利增长。






金融



1.央行: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进一步落实金融支持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促进平台经济规范健康发展等工作措施。会议指出,要抓紧谋划增量政策工具,支持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为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货币金融环境。支持资本市场平稳运行。执行好房地产金融审慎管理制度,及时优化房地产信贷政策,保持房地产融资平稳有序,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全面提升资本治理效能,推动完成平台企业金融业务专项整改。要对平台企业金融活动实施常态化金融监管,促进平台经济规范健康发展。


2.证监会:支持房企债券融资,推出科创板做市交易。近日,证监会召开专题会议,认真传达学习中央政治局会议和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八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研究深化资本市场改革、保持资本市场平稳运行、助力宏观经济大盘稳定相关工作措施。


3.银保监会:丰富保险资金参与资本市场投资渠道。近日,银保监会召开专题会议,会议强调,要把做好中央巡视整改融入当前各项业务工作之中,用实际行动践行金融的政治性和人民性。要抓紧落实已确定的各项金融政策,科学运用信贷、债券、股权、保险等各类金融资源,增加和改善金融供给


4.深交所出台八项措施,支持实体经济发展。5月4日,深交所发布《关于支持实体经济若干措施的通知》,明确支持中小企业健康发展、支持房地产企业合理融资需求、支持市场主体增持回购等八项措施。深交所表示,当前,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处于关键阶段,深交所深入了解受疫情影响市场主体实际困难,听取市场机构意见建议,优化自律监管服务,满足市场主体合理融资需求,加大对中小民营企业支持力度,与市场各方共同维护资本市场健康稳定发展。


5.离岸人民币跌破6.7,货币政策“下一站”在何方。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继续贬值。5月6日,离岸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盘中一度跌破6.73,在岸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日内贬值幅度亦超500点。当天人民币兑美元的贬值与美元指数快速走强不无关系。美元指数一度站上104,为2002年12月以来首次。


6.深市上市公司2021年营业总收入同比增速达23.4%。6日从深圳证券交易所获悉,2021年深市上市公司整体业绩保持平稳增长,实现营业总收入18.3万亿元(剔除苏宁易购异常值影响),同比增长23.4%。截至2022年4月30日,深市2635家公司中有2628家按期披露2021年度报告。数据显示,2021年,深市近八成公司营业收入正增长,超四成公司营业收入连续三年正增长。非金融类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17.7万亿元,同比增长23.7%。


7.人民银行增加1000亿元专项再贷款额度,支持煤炭开发使用和增强煤炭储备能力。人民银行网站5月4日发布消息称,经国务院批准,人民银行增加1000亿元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额度,专门用于支持煤炭开发使用和增强煤炭储备能力。新增额度支持领域包括煤炭安全生产和储备以及煤电企业电煤保供。此次增加1000亿元额度后,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总额度达到3000亿元。


8.人民银行、国家发展改革委决定开展普惠养老专项再贷款试点。根据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人民银行、国家发展改革委决定开展普惠养老专项再贷款试点工作,引导金融机构向普惠养老机构提供优惠贷款,降低养老机构融资成本。普惠养老专项再贷款试点额度为400亿元,利率为1.75%,期限1年,可展期两次,按照金融机构发放符合要求的贷款本金等额提供资金支持。


9.央行、银保监会进一步明确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发行总损失吸收能力非资本债券有关事项。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联合发布《关于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发行总损失吸收能力非资本债券有关事项的通知》。其中提到,总损失吸收能力非资本债券的受偿顺序,劣后于《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总损失吸收能力管理办法》规定的除外负债,优先于各级别合格资本工具。总损失吸收能力非资本债券应当含有减记或转股条款,当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进入处置阶段,二级资本工具全部减记或者转为普通股后,人民银行、银保监会可以强制要求总损失吸收能力非资本债券以全部或部分方式进行减记或转为普通股。


10.证监会发布意见完善上市公司退市后监管工作。为适应注册制改革和常态化退市的要求,进一步完善上市公司退市后监管工作,证监会于4月29日发布了《关于完善上市公司退市后监管工作的指导意见》,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11.4月份债券通北向通日均交易量311亿元。债券通公司5月5日发布的债券通运行报告显示,4月份债券通北向通交投活跃,共成交5911亿元,日均交易量达311亿元,环比增长10.3%。其中,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交投最为活跃,分别占51%和32%。


12.美联储公布最新利率决议,将基准利率上调50个基点至0.75%-1.00%区间,为2000年5月以来最大幅度加息,符合市场预期。声明称,美联储将于6月1日开始以每月475亿美元的步伐缩表,即每个月缩减300亿美元的美国国债和175亿美元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并在三个月内逐步提高缩表上限至每月950亿美元,即每个月缩减600亿美元美国国债和350亿美元抵押贷款支持证券。






风险



1.证监会就证券期货业网络安全管理办法征求意见。为建立健全证券期货业网络安全监管制度体系,防范化解行业网络安全风险隐患,维护资本市场安全平稳高效运行,证监会起草了《证券期货业网络安全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证监会4月29日就《办法》公开征求意见。


2.上海期货交易所近日通报了2022年一季度监管情况。数据显示,第一季度,上期所共处理异常交易行为260起,对4起涉嫌违规线索立案调查


3.深交所披露,本周共对24起证券异常交易行为采取了自律监管措施,涉及盘中拉抬打压、虚假申报等异常交易情形;共对39起上市公司重大事项进行核查。


4.2021年年报披露收官之后,目前沪深两市已有42家公司触及强制退市,创出A股历史新高,2022年有望成为退市大年。这其中,沪市有18家公司触及退市,占沪市*ST公司数量的45%;深市有24家公司触及退市,占深市*ST公司数量的35%。沪深两市共有40家公司触及财务类退市情形,占比达到95%。


5.美国证交所把80家公司列入名单,其中包括京东、拼多多等中国公司。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表示,中国证券监管部门就此与美国证券监管部门沟通,中国企业被列入有关名单,是美方执行相关国内法的步骤,并不代表相关企业摘牌,这些企业是否摘牌和是否在美上市,取决于中美审计监管合作进展和结果。


6.据证券时报,海康威视称,英国《金融时报》5月4日报道内容并未得到美国政府确认,消息真实性有待考证。


7.中指监测数据显示,2022年五一假期期间(4月30日-5月4日),重点监测城市新建商品住宅成交面积较去年五一假期下降52.3%。多数代表城市新房成交规模同比下降,其中武汉、苏州、温州同比下降均超五成。


8.据中国新闻网,最新《全球粮食危机报告》称,突发性粮食不安全水平创新高。面临突发性粮食不安全并需要紧急粮食援助和生计支持的人数继续以惊人的速度增长。因此,从根源上解决粮食危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紧迫,而不仅仅是在危机发生后做出反应。


9.应急管理部:截至4月底,已有8个国务院安委会综合检查组进驻有关地区和国务院安委会成员单位,对安全生产大检查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并同步开展国务院2021年度省级政府安全生产和消防工作考核巡查及国务院安委会成员单位安全生产工作考核。


10.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明确煤炭领域经营者哄抬价格行为的公告》,明确4类行为属于哄抬价格:捏造涨价信息、散布涨价信息、囤积居奇、无正当理由大幅度或者变相大幅度提高价格。


11.据Wind数据,今年一季度41家上市券商营业收入共962.68亿元,同比下滑近30%;净归母利润合计229.亿元,同比降46%。但也有中小券商实现逆袭,在各业务方面均有突出表现,甚至进入第一梯队。


12.住建部召开视频会议要求,对经营性自建房及此前农村房屋安全隐患排查整治范围之外的自建房,要进行全面彻查,做到不留死角、不留盲区。对存在严重安全隐患的经营性自建房,要立即停业,并及时采取有效管控和整治措施,坚决防止倒塌等事故发生。


13.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碳配额清缴完成情况正陆续公示,多数重点排放企业按时完成配额清缴履约,一批重点排放企业因未按时足额清缴碳排放配额被处罚


14.深圳证监局近期发文提醒广大投资者警惕伪私募骗局。据悉,非法机构或人员冒用私募基金管理人或资深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经理名义,以拼单申购私募基金、下载注册虚假交易APP等方式骗取投资者资金,部分投资者资金受损。






法律



最高检联合公安部、生态环境部印发《关于深入打击危险废物环境违法犯罪和重点排污单位自动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违法犯罪的通知。通知明确重点打击篡改伪造自动监测数据或者干扰自动监测设施的环境违法犯罪行为、对违法案件中出具比对监测报告的第三方监测单位进行延伸检查等工作重点,并提出强化信息化手段、落实执法联动等三个方面的工作任务。






学术会议及成果



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最新发表一篇气候变化论文,研究人员通过一项模型研究发现,到2050年,用发酵获得微生物蛋白替代全球牛肉消耗的20%,可以使森林砍伐和相关二氧化碳排放减半。该研究同时指出,替代水平更高后获益会递减。该论文称,随着消费反刍动物肉的负面环境作用越来越明显(包括令人担忧的温室气体排放或土地利用改变),制造合成肉的公司逐渐获得支持以改进健康与可持续性。过去认为,发酵生产的微生物蛋白,如真菌蛋白mycoprotein(一种已上市的替代肉),具有潜在的环境益处,但这些评估方法常是静态的,可扩展性有限。


评论
推荐阅读

【壹周要闻目录(第263期)】央行:关注长期收益率变化;3月制造业PMI升至50.8%;首个数据工作会释放积极信号

回顾一周大事件

蒙格斯智库 2024-04-08

【壹周要闻目录(第262期)】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物医药,国资委确定首批启航企业;央行行长:房地产市场已出现一些积极信号

回顾一周大事件!

蒙格斯智库 2024-04-08

【壹周要闻目录(第261期)】金监局:加强银行保险机构数据安全管理;事关社保基金!三部门重磅发文

回顾一周大事件!

蒙格斯智库 2024-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