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心没有着落处
人心没有着落处
李义奇 2024-11-04
噬之则嗑
李义奇
时间:2019-10-28
噬嗑是周易第二十一卦,主要是介绍刑狱之事,体现了西周早期的刑狱理念。早期的社会,农耕群居,社会组织以血缘和地缘关系为纽带,这样的社会治理,主要的手段是礼和刑,且以礼为基础,以刑为保障,当礼制作为道德规范的体系运转偶尔遇阻时,对社会上现实存在的悖反行为,实施强制性的惩罚措施,以小惩大诫,维护社会秩序,就成为必要的选择。可以形象地讲,刑狱之设,如同老虎的牙齿。当社会上出现违背礼制的行为时,就如同老虎口中塞进了阻碍其口腔顺利张合之物。老虎只有奋力用利牙咬(噬)之,阻碍之物才可去除,老虎嘴才能合(嗑)上,亨通无碍。噬之则嗑,就是噬嗑卦的本义。
噬嗑,亨,利用狱。
噬,咬;嗑,闭合。噬嗑,咬合,只有咬才能合(因为口中有物),咬(刑狱之用)的目的是合,是为了去除口中间隔之物。这里的物,对应于人事,多指违背礼法或者犯罪行为。
卦辞的含义是,口中有物,梗塞不通,噬之则通,故亨。
对应于人事,则为,有违法犯罪行为的存在,社会秩序受到损害,当用刑狱,小惩大诫,去除违法犯罪,天下得治。用刑狱的强制手段惩治违法犯罪行为,以达到通畅顺和。礼教不从,则以刑狱相待。
大象曰,雷电,噬嗑,先王以明罚勑法。
意思为用刑之道,威明相兼。雷声隆隆,能够威震四方;电闪昭昭,能够使人看清事物。刑狱的原则,就是明照与威严。否则,威而不明,恐致淫滥;明而无威,不能伏物。意思是法令不明晰,可能会导致执法者滥施刑罚;执法不严格,可能会损害刑法的威严,人们不会严格地遵守法律。
噬嗑,还有一层意思。噬是为了嗑,刑狱之用,其目的在于促进社会和谐。如果没有和谐只有刑狱,恐怕只是滥发淫威,百害而无一利。
初九,屦校灭趾,无咎。
屦,用麻葛制成的鞋。
校,刑具。加于颈为枷,加于手为梏,加于脚为桎。
屦校,戴上脚镣。
灭趾,一说是脚镣遮盖上了脚趾,一说是斩断脚趾。
犯了小错,被戴上脚镣而遮盖(斩断)肢趾,受到小惩,不至于犯大错。有小惩大诫之效,对犯错者,戴上脚镣可以阻止他进一步犯大错;对于他人,犯错戴上脚镣可以告诫他们遵纪守法。所惩者小,所诫者大,有杀一儆百之意。
对于执法者来讲,对付这些小的过错,略施惩罚,判断和执行都较容易,没有什么麻烦的地方。
六二,噬肤灭鼻,无咎。
肤,较易咬食的肉。噬肤,寓意案情简单,容易判断和处理。
灭鼻,先秦常见的一种肉刑,又称劓,即割掉鼻子。
对于一些案情简单、容易辨识的情况,快速果断处置,严刑服众。体现刑狱之用,威明相济。
六三,噬腊肉,遇毒,小吝无咎。
腊肉,相对坚韧的肉干。
解决比较麻烦、不易处置的案情,如果执法者居位不妥、不正,容易使受刑者不服生怨。如是,虽小有憾惜,但不致咎害。
这种情况应是常态。执法者内有私心,外没完全搞清楚事实和道理,做出的判断和刑罚处置措施,往往会使受刑者感到冤屈不满。不过,受刑者是弱势群体,受点小冤屈,也没有什么办法。执法者虽有执法不公,但除了形象受损之外,一般也不会有别的什么报应,小吝无咎。
九四,噬干胏,得金矢。利艰贞吉。
干胏,骨肉相连的肉干。噬干胏,难咬,寓意施用刑狱方面遇到难题、挑战。
解此爻辞,有个关键,就是对“艰”的理解。
如果理解为艰难,则“金矢”之意为刚直。整句爻辞的意思是,在施用刑狱方面遇到难题、挑战时,执法者唯刚正不阿,在艰难中坚守正道,可获吉祥。
如果“艰”理解为“限”,限止。则“金矢”之意为警示。整句爻辞的意思是,在施用刑狱方面遇到难题、挑战时,执法者要注重警示信号,停止下来有利,不能莽撞,慎重、小心,才是上策。
六五,噬干肉,得黄金,贞厉无咎。
干肉,干硬的肉,寓意受刑者不服。
黄金,刚坚之喻。六五爻,执法者居阳刚尊上之位,处中和不偏之所,以“得黄金”为喻。遇到受刑者不服的情况,居尊上之位的执法者具备刚坚中和的气魄,守正防危,可免咎害。
上九,何校灭耳,凶。
何校,荷校,戴上刑具冒其首。灭耳,灭没他的耳朵。指戴上的是重枷(重罪)。
只有恶习不改者,犯大罪或者屡犯不改者,才会遭到灭顶之灾。
噬嗑卦六爻,初爻是小惩大诫,更多是警示的意味。上爻则积恶遭灭。二爻至五爻,以噬为象,噬肤、噬腊肉、噬干胏、噬干肉,以物(肉)咬合的难易程度,喻示对违法犯罪的认定以及刑罚处置的难易程度。以咬合食物为喻,阐发施用刑狱之义。在刑狱施用过程中,各爻普遍存在着“咎”、“吝”、“艰”、“厉”的情形,喻示用刑治狱之艰难。同时也有“辟以止辟,刑期无刑”之义。用刑狱劝善,使民知畏避,用以正民,以达到“以刑止刑”的目的,即用刑于一人之身,可使他人畏惧而不再犯罪,以达到不再用刑的目的。“噬”的最终目的是达到“嗑”,即社会和谐,重返礼治轨道。
易系辞下有“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盖取诸噬嗑。”有人据此解噬嗑卦之义为市场交易。应当是噬嗑卦本义的误读。
系辞传讲,易也者,象也。意思是易变是象在其中起作用。《道德经》讲,“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意思是象生而后有物。
孔子在系辞传里也讲,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与老子讲的是一个道理。
大约是自然界先有种种现象,然后圣人(伏羲氏)观察这些现象起了某种意象,然后他再将这些意象用卦象表示出来,然后后来的圣人再依据卦象,制而用之,用来造物、制礼。于是,人类社会种种器物制度都起源于种种的意象,甚至一切道德礼俗也是从种种意象上生发出来的。这是孔子的意思。他在系辞传里讲: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孔子讲的就是将易经八八六十四卦与天下万物联系起来的道理。
孔颖达《周易正义》讲,“日中为市,聚合天下之货,设法以合物,取于噬嗑,象物噬啮,乃得通也。”交易取象于噬嗑卦。从字义看,噬乃以啮咬物也,嗑乃合口之意,借噬为集市聚物,借嗑为在集市上觅得合意之物,能够说通。从卦象上看,噬嗑,上离下震,上光明而下有动,说是日中集市的抽象,比较形象。但是,易卦本身的道理,与易象生发出来的物用,可以是一个逻辑,也可以不是一个逻辑,并非是千篇一律的。若噬嗑卦解释为交易的场景,那么,刑狱之意如何体现?是专门为维持市场交易秩序而设吗?
所以,还是各说各话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