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中的定位效应
凡是认定的事情,多数人不原意轻易改变。
蒙格斯报告 2020-08-21
经济学中的哲学之凡勃伦效应
MBA智库百科
时间:2019-11-07
面试过程中,主考官告诉考生可以走了,可当考生要离开考场时,主考官又叫住他,对他说,你已回答了我们所提出的问题,评委觉得不怎么样,你对此怎么看?其实,考官做出这么一种设置,是对毕业生的最后一考,想借此考察一下应聘者的心理素质和临场应变能力。如果这一道题回答得精彩,大可弥补此前面试中的缺憾;如果回答得不好,可能会由于这最后的关键性试题而使应聘者前功尽弃。又如,某人突然出现了异常言行,使别人印象非常深刻,以致推翻了根据过去此人一贯表现所形成的看法,从而导致一定的偏见。难怪有时候一句话会伤了多年的和气。
事实上,如果你能够把别人近期的异常表现视为以往的任何一件事,甚至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都是毫无妨碍的,不会因近因效应而影响你的判断。
面试同首因效应相反,近因效应使人们更看重新近信息,并以此为依据对问题作出判断,忽略了以往信息的参考价值,从而不能全面、客观、历史、公正地看待问题。
这种观点用改变识记与回忆之间间隔时间的方法进行实验可以得到证明。
延缓回忆对首因效应没有影响,但却消除了近因效应,这说明短时记忆的提取促成了近因效应。在人的知觉中,如果前后两次得到信息不同,但中间有无关工作把它们分隔开,那么后面的信息在形成总印象中起作用更大。这种现象是由于近因效应的作用。前后信息间隔时间越长,近因效应越明显。原因在于前面的信息在记忆中逐渐模糊,从而使信息在短时记忆中更为突出。
最后的印象,往往是最强烈的,可以冲淡在此之前产生的各种因素,这就是近因效应。近因效应是存在的,首因效应也是存在的,那么,怎么样去解释这种矛盾的现象呢?通过大量的实验证实,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依附于人的主体价值选择和价值评价。在主体价值系统作用下形成的印象,被赋予了某种意义,被称为加重印象。一般而言,认知结构简单的人更容易出现近因效应,认知结构复杂的人更容易出现首因效应。
近因效应与首因效应并不矛盾。
人们在相识、交往中第一印象固然重要,但是最后、最近更新的印象也很重要。
在对陌生人的印象中,首因效应比较明显。在对熟人或者相识很久却久未谋面的老熟人的印象中,近因效应起的作用就非常明显了。
以前熟悉的人,当再次出现在面前,特别是出现了令人眼前一亮的变化的时候,最新印象会对以前的印象会产生修复和补充的作用。
在关于某人的两种信息连续被人感知时,人们总倾向于相信前一种信息,并对其印象较深,即此时起作用的是首因效因;而在关于某人的两种信息断续被人感知时,起作用的则是近因效应。
我们在与陌生人交往时,首因效应起较大作用,而我们与熟人交往时,近因效应则起较大作用。所谓“日久见人心”。
这是因为时间上间隔较长,先前印象就会淡化和被削弱。当重新面临与最初印象相悖的事实的时候,会令人印象深刻。
所以我们要有不断修正、更新自己的最佳形象的意识。
加入蒙格斯智库知识星球
蒙格斯智库知识星球是这么一个地方:
1、经济、金融、法律、风险领域很多问题涉及敏感话题,要说透,在微信群和公众号有诸多不便,因此蒙格斯智库借助知识星球这个平台,在合法合规前提下基于观察和原理直言不讳,给读者带来真实而有价值的洞察。
2、蒙格斯智库研究报告前期主要针对机构客户,为了践行知识普惠,现知识星球里免费分享蒙格斯原付费研究报告的节选。
3、蒙格斯智库汇集了经济、金融、法律、风险领域的一流专家学者团队,是分享专家们零散思想火花的地方,也是答疑解惑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