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勇专栏

利率市场化与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

俞勇

时间:2019-11-04

随着利率市场化,二元利率结构消失,利率波动幅度和频率增加,基准市场利率构建、预测难度加大,利率风险更加频繁地转化为现实损失。


利率市场化再推近。目前,在上海自贸区试点的放开小额外币存款利率上限,已由自贸试验区扩大到整个上海市。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2014年第二季度例会日前再次强调,将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

回望改革进程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经过了以下几个时期:一是1996~2004年的初步利率市场化时期,二是2004~2011年的休整期,三是2012年之后的核心利率市场化时期。

在初步利率市场化时期,人民银行取消人民币存款利率下限和贷款利率上限,把贷款利率下限调为基准利率的0.9倍,城乡信用社人民币贷款可上浮至基准利率的2.3倍,并基本放开对同业拆解利率、再贴现利率以及外币利率的管制。

2012年以来,央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进利率市场化,包括:人民币存款利率可上浮为基准利率的1.1倍,试点发行同业存单;贷款利率由可下浮为基准利率的0.8倍到0.7倍,直至最终取消;建立贷款基础利率(LPR)报价制度,取消票据贴现利率管制,取消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2.3倍的上限,自贸区取消小额外币存款利率上限等。

下一步的核心有三点

今后,利率市场化动作将包括建立存款保险制度,逐渐放开存款上浮区间直至完全放开存款利率;推出短期政策基准利率,货币政策侧重价格调控;在全国取消小额外币存款利率上限等。

具体而言,利率市场化的核心将涉及以下三点:

第一,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目前,我国存款保险制度条例已起草完毕,该制度涉及的被保险机构包括国有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和外资银行在华的法人子公司,保险产品包括活期和定期存款产品,总体思路为强制参保、费率不一、保额存上限。

差别保费将对中小银行产生较大影响。在利率市场化环境下,中小银行先天竞争优势弱于大型银行,在资本约束和存款保险费上的“歧视”使得中小银行的面临更大的生存压力。对此,中小型银行应主动调整银行负债结构,在对各类负债的来源稳定性、综合成本进行精细分析的基础上,择定合理资产负债结构调整的目标。

在保险限额上,草案计划为98%的储户提供全额保险,而目前50万元以下存款户占比超过98%,因此预计保险限额可能为50万。这可能会分流大储户在单一银行的储蓄资金,银行应积极探索和开发新的产品工具和交易工具,将储户的大额普通存款转化为投资类资金留在银行,为储户安排资产管理计划或提供其他中介服务,将这部分优质储户留在银行。

第二,初步建立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发布LPR报价,开闸发行同业存单,为利率全面市场化进行铺垫。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是指由金融业同业组织相互协商,通过自律性管理确定合理的价格竞争区间,并向其成员机构提供建议,以使各种金融机构对市场利率水平形成共识,防止金融机构间无序竞争,同时保护存款者利益。

中国人民银行于2013年10月25日起,正式运行贷款基础利率集中报价和发布机制,仅发布1年期人民币贷款基础利率。贷款基础利率(LPR)是商业银行对其最优质客户执行的贷款利率,银行设定实际贷款利率时,可根据借款人信用情况在贷款基础利率上加减点确定。

关于发行同业存单,目前,国内市场共有十家银行发行了两批同业存单,大部分存单的期限为三个月;同业存单定价由市场供求确定,有利于拓宽银行的融资渠道,弥补Shibor中长期的不足,并形成负债方的有效市场基准利率。

存款利率基础利率报价机制的建设类似贷款基础利率,银行将自主进行存款、存单的定价,着手探讨存款定价方法与工具的构建应用,围绕客户需求和融资需求,开发新型负债产品,进行核心系统改造。

第三,央行对于公开市场的调控手段将更加完善,将从数量调控转向以价格调控为主导。

一直以来,央行主要通过数量工具主导管制利率,具体措施包括:(1)通过窗口指导对银行发放贷款规模、增速进行直接管控,直接控制全社会银行信贷规模总量;(2)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影响银行的信贷扩张能力,是规模管控的工具之一,间接调控市场货币供应量;(3)使用“存贷比”等指标,在管制利率环境下控制控制信贷规模有序增长和维护银行体系整体稳定;(4)央行作为“最终贷款人”通过再贴现、再贷款利率影响市场利率,但使用的银行不多,尚未发挥价格调节作用。

而在未来,市场化利率调控将主要使用价格工具,主要包括利率工具、公开市场操作、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精细化的监管指标等。利率工具方面,将调整再贷款种类,强调再贷款、再贴现利率的价格调控功能;可能减并存贷基准利率期限档、构建短期政策基准利率,把其作为重要的价格调控工具;公开市场操作方面,将灵活开展正、逆回购和央行票据发行,合理把握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弹性,有效引导市场预期;短期流动性方面,将增加常备借贷便利(SLF)的应用,熨平短期波动,增加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SLO)的应用;此外,还将降低存贷比约束力,增强流动性覆盖率等精细化监管指标的应用。

银行利率风险管理难度加大

利率市场化改革完成后,银行业盈利能力短期下降,中长期趋于稳定。利率市场化推进的一段时间内,银行为了争夺存款资源趋向于提高存款利率,与此同时,通过做大贷款规模以对冲存款端对盈利造成的压力,贷款利率趋于下降。以美国为例,美国利率市场化之前,美国银行业的ROA与ROE水平长期保持稳定,但市场化完成后,运营效率经过短时间下降后又提升——利率市场化完成后1年左右的时间里,存款利率平均提升了34bp,贷款利率平均降低了12bp。而银行运营效率在短期波动后将出现提升。这说明,市场化在短期内造成了银行盈利能力的波动甚至损失,但从长期来看,随着商业银行应对变革,提高资金的运行效率和银行业的贷款质量,并采取发展非息收入业务等各项增加收益的措施,银行业整体的收益水平仍会提升。

此外,根据美国市场经验,利率市场化下,资产、负债和中间业务均受到竞争影响,发生永久性的业务结构变化。在资产端,贷款和投资占总资产的比重基本稳定,但贷款结构调整,对公贷款占比下降,风险较高的房地产贷款业务占比上升。在负债端,存款占负债的比重下降且结构出现调整,短期类存款占比下降,长期类存款占比上升。中间业务上,银行大力发展中间业务,非息收入占总收入比重保持多年连续增长。

不过,随着利率市场化,二元利率结构消失,利率波动幅度和频率增加,基准市场利率构建、预测难度加大,利率风险更加频繁地转化为现实损失。从国际经验来看,在利率市场化完成后,利率风险管理难度同时加大,要求银行加强利率风险管理和内部资金转移定价。以美国为例,在利率市场化的后十年(1970~1980年)内,3个月大额可转让存单和3个月欧洲美元存款利率开始出现大幅波动,联邦基金利率与代表短期债务投资的最优惠利率在市场化后也出现较大幅度变动。总体来说,在20世纪80年代初通胀率和利率高峰之后,随着利率市场化的不断推进,银行的存贷款利率相对于市场利率变化的敏感性程度明显增强,伴随这种变化而来的是更大的利率风险。

对资产负债管理提出更高要求

利率市场化银行加强资产负债管理能力提出更高要求,银行需深化流动性风险管理、利率风险管理、利率定价管理等,整体提升资产负债管理水平。

首先,在流动性管理方面,高资本充足率并不一定有效,货币市场流动性可能短时间消失,市场并不总是运转良好,新环境下的存款并不总是稳定的,流动性成本可能会很高。因此,在制定发展和业务策略时必须将流动性作为稀缺资源加以考虑,开展流动性压力测试,在应急计划中加入危机持续时间和流动性储备资产规模设定,加强对存款黏性和客户行为的分析建模,由静态流动性比例向动态现金流分析转变。

其次,在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管理方面,利率因子波动更频繁,风险管理难度加大。因此,需使用更为先进的方法和模型计量利率风险,加强利率风险管理,开展相关压力测试。

再次,随着二元利率环境的逐步消失和对内部转移定价精细化要求的提高,银行需探索利率市场化进程中的过渡内部转移定价曲线,并以内部转移定价为抓手,加强其对资产负债结构转型的促进作用。


评论
推荐阅读

做好绿色金融,谱写金融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做好绿色金融,谱写金融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俞勇 2024-03-22

AI预训练大语言模型(GPT)在金融风险管理的应用及展望

AI预训练大语言模型(GPT)在金融风险管理的应用及展望

俞勇 2023-09-04

大型金融集团布局元宇宙金融相关建议

大元宇宙金融:提前布局,抢占先机(之三)

俞勇 2023-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