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义奇专栏

戚继光

李义奇

时间:2019-10-28

本文为作者对戚继光一生的解构。

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倭寇开始大举侵犯东南沿海。而堂堂大明,被倭寇袭扰,一筹莫展。戚继光改变了这种状况。1559年9月他到义乌招募矿工和农民为兵,募兵计约4000余。令倭寇闻风丧胆的戚家军,由此发端。总结戚家军成功的秘诀,主要有三方面:1、练兵;2、练将;3、兵器。

戚继光的一生,能够“因时而变”,“他没有把这些人事上的才能当成投机取巧和升官发财的本钱,而只是作为建立新军和保卫国家的手段。”他留下《纪效新书》和《练兵实纪》,奠定了其在世界军事史上的历史地位。戚继光一生最宝贵的,是他将这些成功的经验总结提炼出来,汇集成中国历史最实用的,科学化系统化的兵书。

这是多年前的一个心结。当年读吕思勉的《历史研究法》,一个例子印象深刻,是比较韩信与戚继光用兵的。韩信用兵,多多益善。相比戚继光,练兵最认真。一次移防时,适逢大雨,士兵植立雨中,一步不动,可见训练之效。虽说二人都是常胜将军,韩信能不择士兵而用,戚继光非苦练兵不能用,俗人眼里,高下立见。吕思勉说,不然。他辩解到,韩信所处时代,争战为数百年常事,举国皆兵,人人娴习战斗,能够各自为战。戚继光时代,天下承平日久,士兵非严加训练不知战斗。二人孰上孰下,吕思勉没有结论。

但这个念头却埋在我心底。看到相关资料,都要暗自比较一番。现在以为,韩信驱虎狼之兵,能择时而战,多施权谋诈术,成功中自然带有几分幸运在里面。以其所建军功衡量个人能力,是要打些折扣的。后来他竟不能自保(被吕后诱杀),就能说明点问题。而戚继光则是抓铁有痕,牢牢将战局掌握在自己手中,不论是南国平倭,还是北国御虏,他平生未曾给敌人留下任何机会。更难得的是,戚继光留有两本兵书,《纪效新书》和《练兵实纪》,在中国兵家历史上,具有很高的地位,清《四库全书》收录了20本兵书,其中就有这两本。

有段时间研读兵书,凡是能够找到的,都要胡乱翻翻。曾读过近二十本有关《孙子兵法》的书。《武经七书》,也买来读过。总体上有一个感觉,我国古代的兵家著作,多为抽象,不易理解,更难应用。血淋淋的战事被兵家抽象为哲学性或文学性描述,无论如何也不好接受。读来读去,大约只记下了一句“致人而不致于人”,和半句“胜敌而益强”。后来也看过宫本武藏的《五轮书》、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鲁登道夫的《总体战》等,也是以讲道理为主。直到看到古罗马韦格蒂乌斯的《兵法简述》,以及意大利马基雅维利的《兵法》,始以为这样的兵法,才是真真切切的武林秘籍,战场上可以照猫画虎。有时甚至误认为,兵书不同可能是中西文化差异,可能是中国文化重抽象概念,西方文化重具体形象。直到看到戚继光的《纪效新书》和《练兵实记》,才改变了我的看法。

马基雅维利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巨匠之一,《兵法》是他的代表作(还有一本曾经在中国大为流行的《君主论》)。讲个小故事,1526年夏,教皇军队将领乔瓦尼出于对《兵法》的钦佩,让马基雅维利顶着烈日操练教皇的三千军队。他指挥两个钟头,部队还是混乱不堪。乔瓦尼出于同情,迅速将军队排列妥当。目睹此景的班戴洛评论说:“一个通晓世务却少将其通晓的东西付诸实践的人,与一个通晓世务又经常挽起袖子实干的人,一个从实践中获得想法和见识的人,二者之间有云泥之别”。不得不承认,马基雅维利的《兵法》与戚继光的《纪效新书》、《练兵实记》在治军方面的观点惊人地相似,看来好东西中西咸宜,没有什么中国特色在里面。尽管如此,我们有理由相信,未经战阵的马基雅维利写的《兵法》,应该没有身经百战的戚继光写的《纪效新书》扎实可靠。

马基雅维利1527年死于意大利佛罗伦萨,戚继光1528年生于中国山东。

戚继光字

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倭寇开始大举侵犯东南沿海。据说一伙五六十人的倭寇,因为迷路,竟创造一奇迹。他们登陆后深入腹地,到处杀人越货,如入无人之境。竟跨越杭州北新关,经淳安入安徽歙县,迫近芜湖,围绕南京转了一大圈子,然后趋秣陵至宜兴,退回武进。沿途杀伤四千多人。当时南京为明朝陪都,驻军有十二万人。这样的事,世界战争史上好像也没有。大明朝颜面何存!当时抗击倭寇,大明军事上的虚弱无能暴露无遗。高级军官无法确知军队具体人数,也搞不清楚有多少装备。下级军官出发前要勒索富户兵饷给养。一旦发生战斗,有的队伍望风而逃,有的虽然敢于迎战,却墨守密集队形战术,“一人失利,万人奔溃”。而能够给倭寇以打击的一些作战,只是民兵保卫家乡的情况。

倭寇都是职业军人,基本战术是近30人一作战单位,以海螺声协同,有层次展开兵力。倭寇异装打扮,类似神鬼,善于制造恐怖气氛,口中呼喝,双手持刀挥舞,“上下四方尽白,不见其人”。当时计算战斗力,倭寇与明朝士兵相比,是1:5。虽然明朝多招募各地的拳师、打手、以至和尚等武功高手入伍,当他们被组织精良的倭寇屡屡击败后,领兵的将领才发现,战斗胜负不取决于个人武艺。

堂堂大明,被倭寇袭扰,一筹莫展。戚继光改变了这种状况。

戚继光出身将门,17岁(1544年)袭祖辈封职任登州卫指挥佥事,开始其军旅生涯。1555年调任浙江后,对明朝正规军队极度失望的戚继光一次又一次要求练兵。1557年12月,浙江总督胡宗宪将3000名绍兴兵调给戚继光。这3000名士兵经他的整训,军容整齐,战力明显提升,取得了一些胜利,如嘉靖三十八年几乎全歼进逼洮渚之敌。但戚继光也认识到,绍兴人的精明适于经商却不适于作战,绍兴兵遇见战斗力较弱的倭寇敢于奋勇杀敌,但若遇到强敌便畏惧不前,致使岑港之战后,戚继光丢官罢职。这使他深刻的认识到,兵员素质对一支军队的战斗力起着重要的作用。他偶然看到一场义乌矿工械斗,义乌矿工勇敢刚强之精神使戚继光叹服。1559年9月他到义乌招募矿工和农民为兵,募兵计约4000余。令倭寇闻风丧胆的戚家军,由此发端。

后人总结,戚家军成功的奥秘,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练兵。练兵首要在选兵。戚继光认为“兵之贵选”。只要那些黑大粗壮、皮肉坚实、见官害怕的乡野老实之人。不要那些油滑之徒和奸巧之人。不仅注重力大、艺精,更注重勇敢,“精神力貌兼收”。其次是编伍,《纪效新书》提出组织编伍要与战斗队形相适应。义乌招兵之后,重新编制这4000余人,以队为基本作战单位,每队12人(一鸳鸯阵所需人数)。其三是授器。以“皆当因其才力而授习不同”的原则配发武器装备。年少敏捷手足未硬的授以藤牌,年长力大的使用长牌,年长健壮的授以狼筅(一种用大毛竹制成的长兵器),有杀气的壮汉授以长枪,其他人则授以叉、耙、棍、刀等短武器。做到人器相宜。其四是训练。训练耳目,使之掌握各种战斗指挥信号,达到令行禁止的效果。训练手足,练体能,让士兵有强健体魄,教授武艺,提高单兵作战能力。练营阵,熟悉战斗队形、战术。练装备,使每个士兵能够熟练使用各种武器装备,提高士兵战场生存能力。练胆练心,戚继光认为,“气发于外,根植于心。”练胆就要练心,练心气自壮。提出以理谕人心,以诚感人心,以赏劝人心,以罚齐人心的练心方法。戚继光甚至认为,一个士兵如果在作战时能将平时所学武艺用上10%,可以在格斗中取胜。用上20%,可以以一敌五。用上50%,可以纵横无敌。可见他练兵用心之专。

练将。戚继光认为,“练兵之要在练将”,将领关乎战场安危、军队生死。练将是军事训练的根本,没有好的将领就不可能带出好的士兵。首先是将领标准。将领最重要的品德就是心术要正,要有不二之心,要能够置生死度外,不为世俗声色所动。将领要熟悉兵法,精通武艺,“身无精艺,己胆不壮,安能先众而往?”其次是培养将领。戚继光认为,培养德、才、艺、识兼备的将领,一是读书,二是实践。读书要“身体神会”,学兵法要结合实境。其三是选将。戚继光认为,只有品德高尚、文武全才的人才能做大将;德可以,武长而文短者,可为偏裨;才勇皆可,品德有欠缺,可以为小将。有一技之长,品德不好的贪诈之徒,只能有事时偶尔用之。

武器。戚继光提出兵器要“因敌变置”,要使自己的武器装备优于敌人。主要采用“异有之术”。比如说,倭寇的长刀很厉害,我就用牌、筅、枪、钯来对付它,“彼器技未到我身,我举器先杀到他身上”。他还注重装备当时先进的火器。同时,戚继光强调武器配备,“所用之器,必长短相杂,刺卫兼合”。鸳鸯阵中的武器配备就是绝好的例子。在《纪效新书》和《练兵实纪》中,总是把几种冷兵器结合在一起,把冷兵器与火器、甚至城池和其它军事设施结合在一起,从而发挥最大威力。

在作战指挥方面,戚继光主张“算定战”,即主要打那些己方占据绝对优势的战争,临战前,他要求每个时辰报告一次敌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他还主张攻守结合,把进攻和防守结合在一个作战阵法之中,如著名的鸳鸯阵和车步骑营阵。戚继光根据倭寇作战的特点,自创鸳鸯阵、两仪阵和三才阵,以及一头两翼一尾阵等。鸳鸯阵以12人为一作战基本单位的阵形,最前为队长,次2人一执长牌、一执藤牌,长牌手执长盾牌遮挡倭寇的重箭、长枪,藤牌手执轻便的藤盾并带有标枪、腰刀,长牌手和藤牌手的任务是掩护后队前进,藤牌手除了掩护还可与敌近战。再2人手执狼筅,利用狼筅前端的利刃刺杀敌人以掩护盾牌手的推进和后面长枪手的进击。接着4名手执长枪,左右各2人,分别照应前面左右两边的盾牌手和狼筅手。再跟进的是2名短兵,如长枪手未刺中敌人,即持短刀冲上前去劈杀敌人。最后1名为负责伙食的火兵。鸳鸯阵发挥了各种兵器的效能,而且阵形变化灵活。可以根据情况和作战需要变纵队为横队,变为左右两小阵或左中右三小阵。变成两小阵时称两仪阵,左右盾牌手分别随左右狼筅手、长枪手和短兵手,护卫其进攻;变成三小阵时称三才阵,此时,狼筅手、长枪手和短兵手居中。盾牌手在左右两侧护卫。阵法运用灵活机动,正好抑制住了倭寇长刀短弩优势的发挥。一头两翼一尾阵是把部队分为4部或5部,正面接敌的头为正兵。头部两翼左右二营为奇兵。尾部为策应兵。这种队形,进攻则使敌军三面受敌,击敌之兵左右轮替,保护自己十分严密,使敌人无机可乘。

除此之外,戚继光在守城、水战以及合同战术方面,都有创见。戚继光是天才的军事家,能够因敌制胜,依靠环境发挥他的作战天才,无往而不胜。戚家军扫倭战果辉煌,主要战例如下:

台州花街之战。斩首308颗,生擒2名倭首,其余淹死和未割首的数目不详。解救老百姓5000多名,戚家军阵亡3人。

白水洋之战。全歼2000多名倭寇,斩首344颗,生擒5名倭首,解救老百姓1000多人,戚家军阵亡3人。

长沙之战。消灭倭寇3000名,解救百姓1200多人,斩首不多,此战主要为解救百姓。

福建横屿岛渡海之战。消灭倭寇1000多名,斩首348颗,俘虏29名。解救百姓800多人.戚家军阵亡13人。

牛田之战。击溃数千名倭寇,斩首688颗,戚家军无一阵亡,解救老百姓954名。

林墩之战。烧死和淹死倭寇3000名左右,斩首960颗,俘虏26人,解救百姓2120人,戚家军阵亡69人。

福清葛塘之战。消灭300多名倭寇,斩首150多颗,戚家军阵亡20人。

平海卫之战。斩首2622颗,解救百姓3000多人,戚家军阵亡16人。

仙游之战。击溃10000余名倭寇,杀死倭寇1000余,斩首498颗,解救百姓3000多人,戚家军阵亡24人。

王仓坪之战。击溃倭寇近万名,斩首177颗,救出百姓3000人,戚家军无一阵亡。

蔡丕岭之战。击溃倭寇7000余名,杀死1000多名,斩首160多颗,戚家军阵亡31人。

大大小小的战斗,在浙江福建超过80多次,戚家军没有一次败绩。在冷兵器时代,双方贴身肉搏,戚家军能够取得1:100以上的战绩,以牺牲1人为代价,杀敌超过100人,世上少有。戚继光将兵事做到了极致!戚家军多次获胜使他们威名远播,全军上下斗志昂扬。强大的戚家军彻底击碎了倭寇在中国冒险的信心,大明朝抗倭战争已经大功告成。

但笔者怀疑,哪里有那么多的倭寇。

戚继光一生易被忽视的一大功绩,是北方御虏。1567年,戚继光北上,抗击鞑靼。戚继光本来主张实行明初的积极防御战略,计划征伐鞑靼。明廷没有同意。他转而提出“驻重兵以当其长驱,而又乘边墙以防其出没”的防御战略,一是练精兵,创车阵,重兵堵截。二是修长城,建敌台,摆边设防。

戚继光首先创建能够与敌骑兵抗衡的车步骑营,即车兵(炮兵)、步兵和骑兵协同作战的营阵。在训练车兵、步兵和骑兵协同作战过程中,戚继光制定练兵条例,汇集成册,就是《练兵实纪》。同时,他还大规模修建边墙敌台,加固墙体,完善附属设施(垛墙等),墙外削偏坡、挑壕堑,以限制敌骑运动。此外,他还在墙内修建老营,以及一系列墩台、营城、关城、塞城等,形成一个完整的防御工事体系。

戚继光北方御虏,虽无大的阵仗和战绩,但其“不战而屈人之兵”,是更大的战功。他在北方16年间,蒙古骑兵不敢内犯,百姓生活和平安宁,朝廷无鞑靼犯京城之忧。戚继光离开后,“继之者,踵其成法”,蓟镇“数十年得无事。”这在中国历代边防史上,也是罕见的。将军立功,在开疆拓土,在保境安民,而不是战阵多大,杀敌多少。善战者,无智名,无勇功,无赫赫之功啊。

《明神宗实录》评价“戚继光血战歼倭,勋垂闽浙,壮猷御虏,望著游燕。”

戚继光1588年(万历十五年)病逝于故乡蓬莱。戚继光是幸运的,他勉强得了个善终(据说是无钱看病)。相比他前后的名将,于谦斩首法场,胡宗宪自杀狱中,熊廷弼传首九边,袁崇焕闹市剐死,戚继光实在是太幸运了,得了个善终。他去世后整整两年后,长子戚祚国到北京请求恤典,万历皇帝才下诏予以祭葬。

戚继光的幸运不是偶然的。戚继光比较务实,能够“因时而变”,他知道,任凭你天大本领,在大明社会里,也只有在皇上和权臣的允许和支持下,才能使其军事才能在现实生活中发挥作用。武将可能是国之干城,也有可能是朝廷的威胁,全在皇帝一念之间。在这种环境下,武将想要终身荣华,甚至基业长青,需要时刻示忠心,大肆贿赂权臣,还要养寇自重。戚继光同时代的李成梁是这样,刘显也是这样。所以,他花费巨资买“千金姬”投张居正所好,派其弟弟亲自给张府送礼,都是因时而为。否则,没有权臣支持,他寸步难行。史家诟病(其操守),是他们矫情。这正说明戚继光精于军事,通晓政治,为人极为圆通。他能取得皇帝的信任,能与文官密切配合、协同作战,善于激励将士,英勇作战。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中评价:“戚继光的长处,在于他没有把这些人事上的才能当成投机取巧和升官发财的本钱,而只是作为建立新军和保卫国家的手段。”

中国历史上,英雄人物难为人。胡秋原的《中国英雄传》,把中国历史上的英雄人物,网罗齐全。看过以后,不禁掩卷长息,天下英雄,像戚继光这样能够善终的,竟没有几个人。戚继光死后,家徒四壁,戚家的生活似乎又回到戚继光小时候的模样,他一生能够打个平手,已属不易。前些年去英国,参观过威灵顿公爵府、丘吉尔庄园,才知道英国的英雄不仅美名流传,更能荫及子孙,历数百年不衰。比较出真知。台湾作家柏杨说过,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他们的英雄,如果都不能有好下场,这国家民族的传统文化,准有毛病。不过,这个毛病是什么?好像没有人说,说的也未必说得明白。

搞笑的是,明朝末代皇帝,就是那个残酷地杀了袁崇焕的朱由检,一天他对宰相周廷儒叹曰:“安得岳飞者用之。”崇祯太幽默了。就是一千个岳飞,也喂不饱他的屠刀啊。历朝历代,像岳飞这样的武将,是国之干城,还是朝廷的威胁,往往在皇帝的一念之间。如果皇上的眼光在二里开外,岳飞袁崇焕等是威胁的可能性大些。如果皇上的眼光在二百里开外,毫无疑问,岳飞等是不折不扣的国之干城。遗憾的是,大多数皇上自他出生一直到死,一直生活在方园二里开外的宫墙之内,历朝的政治只在宫墙之内。况且,皇帝有十次表彰武将的功绩,只要有一次感觉到他们的威胁,就足够起杀意了。简单的道理就是这样。

戚继光因时而变,因敌制胜,成为冷兵器时代兵家千古一人。他留下几本兵书,奠定了其在世界军事史上的历史地位。一是十八卷本的《纪效新书》,是其抗倭战斗期间(嘉靖三十八年到四十五年)写的第一部军事著作,主要解决了如何练兵的问题。二是戚继光北方练兵期间(隆庆元年到万历初年)写的九卷本(附杂集六卷)《练兵实纪》,主要解决练将和练兵胆气问题。三是十四卷本的《纪效新书》,是戚继光万历十二年移师广东后删定的,主要解决治军诸因素之间的关系问题。至此,戚继光兵法思想趋于完整。最能代表戚继光军事思想的兵书,应是他最后删定的十四卷本的《纪效新书》。戚继光在十八卷本《纪效新书》自序中说,他所做的,就是为孙武的上乘之法,作“下手详细节目”,从而用之于实战。曰“纪效”,明非口耳空言,曰“新书”,明其出于法而不泥于法,合时措之宜也。事实上,除《孙子兵法》之外,我国没有哪部兵书可以超过《纪效新书》和《练兵实纪》。清咸丰年间的《兵武闻见录》中说到“惟戚继光《纪效新书》、《练兵实纪》,奉为圭臬。”

兵家的责任,就是胜利。战场上短兵相接,从来就是力强者胜。所有的兵法战策,就是要确保敌我相接时,我胜敌负,这就需要运筹双方接触点上我方力量数倍于敌。战场空间上展开,指挥者要统筹考虑、集中安排,因敌我实情、战场环境排兵布阵,作战力组合、战术取舍。战争时间轴上展开,则需要战略部署。刀兵无情,不在战场上摸爬滚打过,对作战的理解不够,这样的指挥官如果打了胜仗,绝对是瞎猫逮到死耗子。历史传说或者文学演义中,仅靠智谋取胜者,皆不可信。即便历史场景中真有其事,大约也是撞了大运,如草船借箭、借东风之类,不可效法。

戚继光一生最难得的,是他从基层军官做起,从实战开始,根据战斗需要,根据战场经验,因时因地因敌制胜,做到百战百胜。戚家军取得的骄人战绩不是偶然的。戚继光通过练兵练将,编伍练器,练胆练心,实现了军队高度的组织化,他对自己军队的运用,达到如脑使臂,如臂使手,如手使指一样,运用自如。同时,戚继光对每一类敌人的特点都有精细研究,对蒙古骑兵,对倭寇兵器以及战法,他都设计了专门的武器组合、专门的战术来应对。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不同的地理条件下,应该采用什么战法,他都有专门研究、安排和实际应用。他已经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知彼知己”,做到了“胜兵先胜”。

戚继光一生最宝贵的,是他将这些成功的经验总结提炼出来,汇集成中国历史最实用的,科学化系统化的兵书,《纪效新书》。他使战场取胜,有可能排除偶然性因素成为科学,在他手里,战场取胜,甚至是《孙子》所言“善之善者”的“不战而屈人之兵”,成为可以控制的必然结果。在中国兵家历史上,戚继光是第一人。空前绝后。

评论
推荐阅读

让土地留在农民手中

让土地留在农民手中

李义奇 2024-03-26

逻辑对智能有着较深的误解

逻辑对智能有着较深的误解

李义奇 2024-03-22

风气与人才

风气与人才

李义奇 2024-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