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心没有着落处
人心没有着落处
李义奇 2024-11-04
道路
李义奇
时间:2019-10-28
鲁迅说过,世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就变成路了。远古时期,所谓路,就是先民们从易行的地面上踩出来的。但是,世上的路,若是都要靠人一步一步地踩出来,估计地球上,养活不了现在这么多人。
道路是人修筑的,是人类有意留在地球上的印记。目的是通向远方。就像文明,也是一代一代人刻意为之,教化之功。
道与路大约是有区别的。以长短计,比较长的为道,相对较短的为路。在城市中,长度更短一些的,两边有房屋的为街,主要是供人步行。
修路积极性较高的年代,是西周。
周武王灭商以后,都镐京(西安附近)。西周大封诸侯,各地的大诸侯国,不是血亲,就是姻亲。西周用宗亲制度,将王室与各地联系在一起,建立了一个紧密的以血亲和姻亲为纽带的网络。诸侯国的君主,几乎都是周王的兄弟、子侄、女婿、外甥、姐夫妹夫、内兄内弟等。如齐国的君主姓姜(姜太公后代),但姜姓与姬姓(周王的姓)世代通婚,姜姓的夫人都是姓姬,姜家的女子,多为姬姓的夫人。
为了方便亲戚间往来的需要,在西周时期,修筑道路就成为一项非常重大的政治任务。修筑道路其实是治国的需要,是很迫切的事情,因为管理诺大的国家,需要信息传递、互通有无,那个时候,只有驿站和信使才是惟一传递信息的工具,他们所凭依的就是道路。《国语》中讨论过,一个封国治理是否良好,君臣是否勤政、是否称职,可以从国内道路的情况作出判断。
为了加强对东方的联络和控制,西周修东都洛邑(洛阳)。周道以连接镐京与洛邑为中轴,然后以洛邑为中心,向东、向南、向北修建呈辐射状的道路。“周道如砥,其直如矢。”周道的影响,一直到汉唐都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所在。到后来宋元以至明清,周道都是横贯东西的大动脉。
全国性的道路交通网络的初步形成,始于秦国为了征服六国,而修建的军事要道。秦统一后,实现车同轨。车辆统一,能够跑更远的地方,对道路的要求更高。秦国在过去道路的基础上,费了大约十年之力,修建了以咸阳为中心的、向四方辐射的道路网,将全国的主要城市,联结在一起。当时主要的道路称为秦驰道。秦驰道有统一的标准,将黄土蒸熟,作为修路的材料,路面宽50步,路面高于两侧地面(利于排水),每三丈种行道树一棵,十里修一亭,三十里修一驿舍。
秦驰道
到西汉时期,设亭的道路,总长已经超过十万里。汉代的交通网络,是一个双中心结构。一是以关中为中心,有五条道路向四方辐射。二是以洛阳为中心,有六条道路向四方辐射。长安与洛阳之间,有三条平行的道路连通其间。
道路之上,承载着人类社会。至少在早期,经济体系(交换体系)、政治体系、社会网络结构体系,以及文化传播体系等,都是沿道路延长而扩展,都是与道路体系重叠在一起的。道路的政治功能,是行政命令下达及反馈的通道,以及人才流动的通道,道路所及之处,就是权力末稍所及之处。道路的经济功能,是物资运输的通道和市场交换系统的通道。汉代各种盐官、铁官和工官,几乎都分布在交通干线上。道路将远方的城市连结在一起,人们也渐渐地选择依道路而居,道路的文化功能,是文化传播、交融、教化远方的通道。
道,在漫长的历史时期,曾经是行政单位。类似于现在的县、市、省。
道制的创立,最早在秦国。秦惠文王时期,秦人创立了道制。最先设立道的地方是蜀郡严道。设立于樗里子(秦惠文王的弟弟,就是电视剧《芈月传》里那个哥们儿)被封为严君之时,秦惠文王二十六年(公元前312年)。
秦王入巴蜀时,已经有志于天下。攻占巴蜀的目的,是让巴蜀的人力物力服务于天下事业,达到“得其地以足广国,取其财足以富民缮兵”(司马错语)的战略目的。然而,西南民情与西北不同。西北民族多为游牧,飘忽不定。而西南多为半农半牧,或农猎牧并重,民众多居险山恶水为寨,易守难攻。统治西南民族,不能像西北那样分片治之,只能依道路而治。道制便应运而生。起初,道制就是依道路管制,主要功能是用于灵活管控山地民族聚居区。
秦道制被汉承袭。秦汉时,县有蛮夷曰道,道制只执行于少数民族聚居区。当时,拿设道最多的西汉时期为例,以道为名的行政单位,在全国的比例,也是比较低的。当时全国有103个郡,置道的仅仅13个。但到后来,唐代的行政单位,主要是道。宋代时,地方行政单位,改为路。行省制度是元明以后确立的。大约到元明时期,社会激荡,文明流传,整个社会已经联结为一片,成为面状。人口渐多,人烟渐密,内地已经开发完毕。
但是,在行省制度下,道制仍在延续。明代的道设置不稳定,到清代逐渐固定下来,成为地方的一个行政层级,并有粮、盐、河等专业道。到民国,亦在省县之间设置道级,实行省、道、县三级制。1930年2月彻底废除道后,但仍设置有“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作为替代。建国后,地区行署在较长时期存在。
华夏文明的扩张,起初也不是面的扩展,而是沿道路延长而漫延。秦汉时期,中华帝国政令已经远达南海,但这只是道路的末梢到达南海,而路两边的广袤土地,还不在帝国的范围之内。比如汉代太行山区夹在两条平行道路之间,是山胡甚至羌人的活动区域。
道路不断延长、加密,则线型发展成树状,由树状成长为网络。文明,沿着道路传播。由点到线,由线及面,慢慢地,整个中华大地连成一片。
中国是内陆国家,不同地方的联系,主要是靠陆路的交通。虽有大江大河的水路可走,但水路不是处处可通,时时可通。这是与古罗马主要依靠地中海航道交通不同的地方。海运航道,四通八达,不是固定的永久的连线,哪里走得通,哪里就是航道。而陆上交通不同,非经事先修好的道路而不达。陆路交通对道路的依赖性是刚性的,必须有庞大的道路体系,方足以凝聚庞大的国家。海上交通航道易变,所以以航道连接的国家,易合易分。陆路是长久固定不变的联系通道,虽筑路时难,但路一修成,连成一片,就不易分散了。所以几千年来,分分合合,中国总体上是一个长期持久稳定的存在。中国文化对道路的依赖,也远甚于西方海洋国家。
中国人,特别是学问家,喜爱谈道,玄之又玄,说的人和听的人,均不知所云。
其实,道的含义,其渊源应当与道路有关。非经道路而不达,道就是至关重要的了。孔子云,朝闻道,夕死可矣。说的有些过头了。比如说,如果你不想到什么地方去,道路就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东西了。再如,如果以自在快乐为目标,此心安处是吾乡,就不会产生道路依赖了。
道路很重要。但是,人们筑路,经由道路,是为了达到目的地,而不是要饿死在道上。认清这一点,非常重要。
如今,人类文明高速发展,人们在互联网上,划出了数以亿万计的道路。相信网上的道路,和数千年来地面上的道路,在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发挥一样重要的作用。不同的是,网上的道路,类似于大海中的航道,而不是陆地上的道路。所以说,时代,你不能视而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