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涤专栏

挑战“科斯定理”浪花四溅

孙涤

时间:2019-10-28

一谈到“科斯定理”,人们的情绪即刻就会扰动起来。它的影响所及,关乎整个社会的体制安排,尽管科斯原本要讨论的问题,范围和性质要小得多。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科斯定理”在经济和法律学界非常频繁地被引用,试图证明政府越小越好,让市场尽可能自由地决定交易的实现,而政府的任何干预只会增加交易的成本,或是减低经济活动的“效率”。行为经济学对“科斯定理”的检讨,因而不可避免会引发纷争、激起抵触。


显然,这个大问题的解答不是本栏目所可展开的。这里只想提醒一下,“定理”一词并非科斯的原意,它的英语原文也只是“Coase Theorem”,即“学说”之意,况且科斯本人还强调了应用他这个学说的若干重要的限定条件。顺便也说明,学说或思想之类,通常多含有假说和猜想的意思,远非得到证明的事实。即便“定理”或“定律”,说的也不过是“教科书里被广泛接受为正式的诠释,”固然有权威的意味,然而绝不是什么“铁律”、“铁则”。这样的态度,在精准的理化科学领域里已经逐渐为人们广泛认同。至于对人文社会学科(经济学是其中之一) 来说,理论学术思想的层次就更低、 更软了。


科斯定理可简约表述为,在交易成本接近于零的情况下,交易双方可以无摩擦地进行并完成交易,从而使资源的配置达到最优状态。科斯早年就创造了“交易(的市场)成本”的概念,不过要过了相当久才充分加以讨论和运用。一般认为,构成交易成本有四个因素,即计量成本、实施成本(enforcement)、市场规模、和意识形态下的取向和感知成本(ideologicalattitudes & perceptions),其中最后的一个因素,解释最为困难,歧义也最多。如何权衡利弊及计量它们,怎样形成公平交易的规则并加以实施,其实都是以个人和团体(如企业等组织)的感知能力为基础的。


广义地看,交易成本是无处不在,发生于人际的任何交换活动,包括日常生活中诸如请客、送礼等等互惠活动,而不仅仅局限在机构(譬如企业法人)之间的合同交易。在那里(如张五常的企业理论),企业机构内部的交易活动被屏蔽在外而不加讨论。新制度经济学派为谋求突破这个局限,考察具体的人在具体交换中的行为,因此不得不引入具体的社会文化氛围中的人,究竟是如何运用其有限的感知能力,来认知和理解种种的不确定性,据以作出决定,并期待其风险后果的。


有必要指出,决定人是怎样感知人际的交互活动,以及自己如何应对才算是有利和合理的因素,固然受到当前社会的文化价值体系的影响,同时也受着千万年的生存进化——竞争和合作的长期积淀之约束,从而造成了各族群所固有的心理倾向。
人的感知能力有其意识形态的一面,也有生理和心理(biological)的一面。这个方向,历来为经济解释理论所偏忽,正在得到认知心理学和行为经济学的深入探究,而区分不同的“心理账户” 怎样在影响现实世界中人们的决策行为, 只是其中的一个成果。


回到塞勒教授对“理性只可能是有局限的”(行为经济学的一个主要论点)的讲解,除了“交换马克杯”的心理测试,他在谈到人所共有的“禀赋效应” ——偏爱自己已拥有的东西因而天然就产生交易成本时,反复提起自己钟爱的 “红酒问题”。本次诺奖颁发庆典的晚宴致辞上,塞勒又和大家分享了这个小故事:他的一个同事罗塞特教授(R. Rosset),好饮红酒也是收藏专家,早前买了 10 元的一瓶红酒,得意地告诉他目前已经涨到了 100 元。


于是,塞勒问罗塞特,既然你喜欢那瓶红酒,是否还愿意以 100 元再买一瓶吗?绝不;你愿意以 10-100 元之间的价格卖掉它吗? 不清楚;你会喝掉它吗?可能。那么,你认为喝掉这瓶酒你的成本又是多少呢?罗塞特给问住了。既然市价眼下到了 100 元,回答喝酒的成本难道不是显而易见的?尤其对经济学人来讲, 100 元不就是市场的“均衡价格”,也就等于这瓶红酒的“内在价值”吗?


为了发掘答案,塞勒不弃不舍,前后做了几次心理调查。其中的一次是和合作伙伴向公众提出问卷,刊出在一份《红酒通讯简报》上。问题是这样的:你先前买进一箱波尔多红酒,每瓶20元,目前的拍卖价到了75块一瓶。你决定喝掉其中的一瓶,在你的心目里,喝掉这瓶酒的成本是多少? 1、0 元(因为我已经付过钱了); 2、 20 元(当初的购买价); 3、20 元+这些年来的利息成本(典型的财务分析); 4、75元(将它拍卖之所得); 5、-55 元(喝了一瓶75元的酒,代价仅为20元,即赚到了55元)。同样的问题不妨倒过来问,要是你不慎打碎了一瓶,你的心理损失又该是几何呢?


大众的回答莫衷一是。在五花八门的回答里,重要的是,阁下您的心理价格又是几多呢?


可见,不同的“心理账户”之间“机会成本”大有出入。在标准的财务分析,这瓶红酒的“重置成本”大致有两个算法:“先进先出”的为20元,“后进先出”则是75元。只不过教科书的这些方法,对于你我这样的“常人”如何来定出“心理价位”, 并没有多大用处。


因小见大,我们怎样来核定一间公司的“潜在价值”呢?譬如说麦当劳,拥有店面无数,事实上它是美国最大的地产公司。当初付过的地价和眼下的价值是一回事吗?这又怎样反映在公司的账本上?星巴克值多少也是如此。那么,同仁堂的真实价值又应当怎样来核算呢?价值投资的理论大家说了很多,但要逮到回报丰厚的商机,恐怕还是门艺术。同样,作为城镇居民,特别在国内一线城市,对自己拥有的房产(很可能不止一处),你的心理价位又是怎样来测算的呢? 

评论
推荐阅读

《真不真》小说连载:真伪(九)

真伪(九)

孙涤 2022-03-28

《真不真》小说连载:真伪(七)

真伪(七)

孙涤 2022-03-14

《真不真》小说连载:真伪(六)

真伪(六)

孙涤 2022-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