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格斯早茶

蒙格斯早茶|《蒙格斯文集之李义奇(中)》隆中对得失谈

李义奇

时间:2020-05-09

假设隆中对是真实存在的。



看过《三国志》关于隆中对的记述,总有一个疑问:刘备诸葛亮当年密室里的谈话,陈寿是怎么知道的?只能是道听途说而已。

以刘备当年的条件,不可能有人专门记述他的言行。隆中对所谋之密,也不可能外泄,否则刘表刘璋加强防范,刘备无机可乘。所以说,陈寿知道的隆中对内容,只能是道听途说而来的。

消息的源头,指向诸葛亮。散布消息的时间段,也应是刘备去世以后,诸葛亮事实上主政蜀汉政权之时。为什么要散布隆中对的故事?其意不过两个。一是抬高诸葛亮的身份地位。二是为诸葛亮主张的联吴抗曹国策,争取更多的正当性(先帝所允)。

没有证据证明隆中对是虚构的。当然,也没有证据证实隆中对是真实的。除了陈寿《三国志》中的记述之外。裴松之注《三国志》中,依据《魏略》和《九州春秋》的记述,怀疑“三顾茅庐”一事的真实性,发感慨说,“虽闻见异辞,各生彼此,然乖背至是,亦良为可怪。”。

我们就假设隆中对是真实存在的。

据载,建安十二年(207年)冬季某一天,47岁的左将军、豫州牧刘备,第三次来到位于隆中的、27岁的亦耕亦读诸葛亮的茅庐前,向他求教大计。当是时,刘备虽有逐鹿中原之志,但屡战屡败,不得已依附刘表,屯兵新野,为其守卫荆州门户。

隆中对的主要内容,是这样的。(此段引自《三国志》,读者可略过)
(先主)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於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於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闇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於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脩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先主曰:"善!"於是与亮情好日密。

诸葛亮应对刘备的提问,先分析局势。一是曹操已经长大,不可争锋(凡事避着他,能避就避)。二是孙权根基已经牢固,已不可图,只能力争为我后援(结为盟友)。说曹操、孙权时,诸葛亮耍了一个小心眼,一个靠“人谋”,一个“贤能为之用”,意为得人才者得天下。提醒刘备重视(像诸葛亮这样的)人才。

次分析机会。一是荆州,地理位置极为重要,但“其主不能守”(刘表一介书生),是个机会,“天所以资将军”。二是益州,“险塞”且“民殷国富”,但其主“闇弱”。天下只有荆州和益州是可图的地方。

然后是取荆州益州,联吴抗曹,割据一方,三分天下而呈鼎足之势,立于不败之地。

最后是,“若天下有变”,敌方阵营有乱,则一支部队由荆州北上攻击宛洛,一支部队由汉中到长安,然后出关中,两支队伍呈钳形攻势夹击中原,统一中国。

当时预见荆州益州机会,南北对峙,将呈鼎足之势的,不仅仅诸葛亮一人。

根据《三国志》的记载,至少有鲁肃、周瑜、甘宁等人,都有类似高论。
鲁肃早在隆中对7年前,即建安五年(200年),就对孙权说过“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且呈联刘抗曹之计,不过,他那时所说的刘,是指刘表,而非刘备。

甘宁于建安十三年归东吴时,也向孙权献上,类似取荆州,渐图巴蜀,形成割据势力的计策。

赤壁之战前后,周瑜主张,一取荆州,二取益州,与曹操呈南北对峙之势。东吴属下的见解,与诸葛亮不谋而合。

蜀汉方面,建安十五年,庞统归刘备,献上取益州以谋鼎足之势的计策:“荆州荒残,人物殚尽,东有吴孙,北有曹氏,鼎足之计,难以得志。今益州国富民强,户口百万,四部兵马,所出必具,宝货无求於外,今可权借以定大事。”(《九州春秋》)

后来法正也有更具体的建议,“以明将军之英才,乘刘牧之懦弱;张松,州之股肱,以响应於内;然后资益州之殷富,冯天府之险阻,以此成业,犹反掌也。”(《三国志庞统法正传第七》)

当时消息阻塞,密谋之策,应是各人独立作出。联吴抗曹,呈南北对峙之势,应是当时南方精英人物的共识。不是诸葛亮一人所见。

后来历史的演进,也没有按照隆中对设计的路线走。

关键人物刘备,尽管他娶了孙权的妹妹,仍是稍有喘息之机,就与东吴斗殴,甚至挑头与孙权闹事,从没把联吴抗曹的大计放在心上。最后还死在了东吴手里(猇亭之败)。刘备手下大将,镇守荆州的关羽的表现,就更不用说了。

还有人说,联吴抗曹,假设曹灭以后,孙刘如何相处?隆中对没有涉及到。

还有人说,诸葛亮设计的两路部队出兵路线有问题。出四川走商关道,直驱洛阳,与荆州之兵才能形成钳形攻势。再之,取曹操应当向东北,攻击许昌,才是曹操的大本营...

苏洵《权书项籍》也涉及到这一话题。他说,蜀汉很难实现荆州益州两头兼顾,西蜀之险,守不可出,出不可继,偏安一隅就很难,别说以此为根据地取中原了。毛泽东批注苏洵这一观点:“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亮三分兵力,安得不败。”

挑毛病的“事后诸葛亮”太多了。

但是,假设隆中对是真实的,上述这些问题,都不能掩盖隆中对散发出来的战略智慧的光芒。克劳塞维茨说,军事家应当是智能双全,经常依靠的不是深思熟虑,而是特殊的智慧和勇气,即在黑暗中发现微光的眼力和追随这些微光前进的果断。所谓眼力,所谓见识,只有特殊的人才身上,才会散发出如此智慧的光芒。设身处地地想一想刘备当时的境况,诸葛亮一番隆中对,解开了他心中多大的疙瘩,给予他燃起多大的希望!“东联孙吴,西取荆益,北抗曹操,鼎足一隅,立于不败之地。”对年近半百,一生在失败中颠沛流离漂泊的刘备来说,诸葛亮之计,就是救命稻草啊。东吴方虽有此见识,但不是针对刘备的(刘备也无从得知)。后来也有人向刘备献同样的计策,或更详细的计策,对刘备来讲,但在救命(饿死)与吃好之间,解决救命问题的计策,才是最宝贵的。

所以说,对蜀汉集团,特别是当时穷窘难安的刘备来讲,隆中对至高无上的战略意义,不言而喻。

战略,就是要解决干什么的问题,至于怎么干,那是战术的事。

我们需要战略,但不能苛求战略。现实中,局势的变化,或者说事物发展的方向,极少是事先设计或设定好的。那种认为历史演化有一个脉络或走向的,多是后来者对经验的附会。诸雄争霸的结果,应当不是事先规划好的,大多是历史演进的结果。像一个小球,顺着斜坡滑过,到哪里停下来,必是各方势均力敌,平衡了,就在那里停下来了。若力量对比发生变化了,还会再滚动以寻找新的平衡。

但是,这并不否认战略或事先规划的重要性。因为战略的作用,就像人的眼睛之与人,能够发现哪里有机会,哪条路能够走得通。从而使有限的精力和能力,都能用在刀刃上,取得现实允许的最大的成功。

我们需要战略,但也没有必要凡事都绳墨战略。对战略实施过程中的争论,比如说战略执行的纯洁性和正确性之间的争论,看似愚蠢,却是历史的日常。陷入其中的人,往往无法自拔,甚至付出沉重的代价。尤其是在信奉儒家文化的中国,更是如此。很多挑诸葛亮隆中对毛病的事后诸葛亮,都是在犯这个毛病。事实上我们现如今很多无谓的高大上的争论,也是在犯这个毛病。

条条大道通罗马。我们的战略是去罗马,至于走哪条道,哪条能够走得通,能够走的快,就走哪条道。奉行实用主义的态度的人,还是很可爱的。

隆中对是否真实,已经不重要了。对后来事实上执政蜀汉的诸葛亮来说,他的确需要一个隆中对这样的故事,为蜀汉政权在历史的夹缝中多活几年,提供意识形态层面的支持。

有时候,战略的作用,也是多维度的。

早安物语:

一花凋零,荒芜不了整个春天。——巴尔扎克



李义奇.jpg


《蒙格斯文集之李义奇(中)》这本书主要收录了李义奇先生在金融、历史、社会原理、改革开放四十年、读书笔记、随笔杂谈等领域系列文章,其知识的渊博,分析的鞭辟入里,令人赞叹,其理性、尖锐和功力在本书中淋漓展现。


本期早茶为您精选《蒙格斯文集之李义奇(中)》里《隆中对得失谈》的内容。


《蒙格斯文集之李义奇(中)》在APP首页底部【商城推荐】即可购买。



评论
推荐阅读

蒙格斯早茶(2月1日)|1月PMI重回景气区间

每日资讯速递

蒙格斯智库 2023-02-01

蒙格斯早茶(12月19日)|我国全年新增减税降费和退税缓税缓费预计超过4万亿元

每日资讯速递

蒙格斯智库 2022-12-19

蒙格斯早茶(11月29日)|证监会调整优化涉房企业5项股权融资措施

每日资讯速递

蒙格斯智库 2022-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