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心没有着落处
人心没有着落处
李义奇 2024-11-04
李义奇专栏|创业团队的乡土气息
李义奇
时间:2020-05-24
中国是个权力社会。权力社会的特征,每逢乱世,个人是不论身份的,谁有实力,谁就能够上位。汉刘邦就是这样,明朱元璋也是这样。我们说说刘邦。
一个人的力量有限。所谓实力,是团队的实力,不是一个人的实力。刘邦曾经说过,“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但刘邦的能耐,是当领导,他能够将这些人团结在自己身边,发挥团队的实力。
组成团队,有两个关键。一是成员之间相互信任。彼此互相猜疑的团队成员,这个团队肯定搞不好。但是,仅仅信任还不行,因为仅仅是若干堆稀泥搅和在一起,结果仍旧是稀泥一堆,大家除了相互讨厌之外,什么也干不成。所以,第二个关键是团队成员各有所长,稀泥和钢筋水泥搅和在一起,才能形成坚固的、石头一般坚硬的墙。
刘邦的创业团队,就具有这两个关键特征。
刘邦本人出身很低,低到他最后贵为皇帝,连父母的名字都没能留在史册。史书上讲,刘邦的父亲太公,这是尊称,不是名字;刘邦的母亲刘媪,即刘婆的意思,也不是名字。刘邦出道之前,是个亭长。周制十里一亭,换算到现在的计量单位,大概二、三公里那么远,也就是现代一个行政村的概念。亭长相当于现代的村长。
刘邦生逢乱世,出身草根,缺点是他没有基础,优点也是他没有基础(六国之后身负的包袱)。我们站在现代来看,总结刘邦成功的经验,他还是有基础的,而且他的这个基础,也是符合现代规律的。中国社会家国同构,一个县,在治理上基本上与一个国,没有太大的差别。
刘邦的创业团队,都是他的老乡,多年的玩伴,有一种天然的感情和信任维系着这个团队。团队里有基层行政机构的人物,萧何是负责召集官吏的主吏掾,曹参是负责审理判决的狱掾,夏侯婴是负责接待的车夫,他们既掌握中央的情报,又熟悉地方事务,比那些无法扎根地方的领导(县令、郡守之类的),行政能力不知高出多少倍。比如,刘邦率先入关后,迅速稳定秦地的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提出这个简短容易传播容易理解的口号,迅速地获得人心认可,不是那些官老爷和学问家能够做到的。
刘邦造反后,对大秦失望透顶的这些下级官吏杀死沛县令,迎接流亡在外的刘邦入城出任县令并称沛公,给刘邦创业挣下了第一桶金。除了这些职业官吏以外,刘邦的团队中,还有沛县屠狗的樊哙,沛县编织养蚕器具的周勃,守城门的彭祖,小贩灌婴等。可以说,刘邦创业团队中,乡土气息浓厚。大家来源一处,从小生活在一起,彼此熟悉,休戚与共。这些人后来都成为刘邦团队的中坚力量,青史留名。
刘邦去世后,捍卫刘家汉代江山的,也是早年跟随他一起创业的这些人。
中国人法制观念、契约观念,相对差一些。维系彼此之间的,感情因素相对重要一些。所以,老乡、同学、战友,是维系中国人人际之间相互信任的天然的维度。如果一个团队的基础,建立在老乡、同学和战友的基础之上,这就是一个稳固的创业团队。
现代与过去相比,相同的地方是主流。比如说,当前优秀的行政人才,可能也是大量地沉淀在县以下的行政机构里。这一点,机关里的领导干部,下去走两步就知道了。再比如,当前老乡、同学、战友仍旧是维系中国人彼此之间情感认同的主要凭依。
但是,也有不同的。比如现代信息传递通畅了,靠垄断信息取得竞争优势的空间越来越小了。所以,县以下人才的局部知识优势,正在减值。再一个,现代化和全球一体化,过去那种由家而国而天下的思维定式,可能不太灵验了。所以,现代的团队,单靠老乡打天下,稍不注意,容易往狭隘的方向走。
有一个小的结论。创业团队,如果能够很好地解决技术瓶颈(门槛高低视行业不同)和战略问题,刘邦创业团队的经验,还是可以拷贝的。技术和战略这方面的人才,如果是老乡、同学、战友更好,如果没有这方面的资源,刘邦笼络韩信的办法,可以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