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格斯早茶

蒙格斯早茶|《蒙格斯文集之李义奇(中)》王莽

李义奇

时间:2020-08-01

王莽一直被看作反面人物,主要是他篡了位。如果篡位者成功了,能将皇位传承下去,当权者就是他的子孙,他就是开国皇帝,会在历史上倍受尊崇。如果没有成功,没有将皇位传下去,当权者就是他的死敌,他就会留下千古骂名。



废诸侯兴郡县后,中原诺大农耕王朝的传统,主要靠官僚体系治理国家,皇帝的作用,主要是象征王朝统治正当性。西周以后,皇位传承,坚持嫡长子继承制。对国家来讲,君主继承的稳定性,以及帝国正当秩序的稳定性是第一位的。皇位传承稳定性重要,皇帝能力是次要的。王国维说过,所谓立子以贵不以长,立嫡以长不以贤者,乃传子法之精髓…盖天下之大利,莫如定。其大害,莫如争。任天者定,任人者争。定之以天,争乃不生。只有嫡长子,才是天然的,无法引起争议的身份。

在这样的背景下,王莽一个外人,当时能够以和平方式顺利登上皇位,且没有引起更大的动荡,说明他的确是众望所归。历史上没有第二个。他后来的失败,主要因为书呆子一个,真君子假小人,过于理想化。说俗点,就是太任性。

再交待一下当时的社会背景。早在西汉中期,土地兼并之风盛行。权贵利令智昏,强取豪夺,鱼肉百姓,肆无忌惮,且乐此不疲。整个社会利益固化,阶层固化,贫困悬殊。上层奢侈无限,穷兵黩武,下层百姓空竭,民生凋敝。以致天下骚然,盗贼四起,细民不堪,流落远走,田地荒芜,城廓空虚。王莽对这一现实有着深刻的认识,作为一个抱有淑世情怀的读书人,他有着强烈而崇高的历史使命感,也有改变现状的迫切愿望。说得不那么严肃一点,王莽做皇帝,其实就是想独揽大权,以实现改造社会、造福万民的政治理想。

王莽的前半生,做人,做事,都是典范。

王莽出身外戚豪族,他父亲早亡,由姑姑嫂子抚养长大。与骄奢纵欲、放浪声色的叔伯兄弟们不同,王莽少时孤贫恭俭,勤身博学,与普通儒生无异。工作后(公元前22年入中枢为官),谦虚谨慎,善于结交、救济名士,不留余财,声誉日隆,“举世之心归向”。38岁便做了大司马。执政后,王莽更是克已奉公,任用贤良,不爱钱财,且生活极为节俭。一次,王莽母亲生病,公卿列侯派夫人探望,门口只有一位布衣短裙出来迎接。大家一问是王莽夫人,暗自吃惊。

汉成帝驾崩后,王莽革职隐居新野。期间官员们上书为王莽鸣不平的至少有上百人。哀帝病死后,王莽的姑母王政君重新成为皇太后,临朝称制,王莽复为大司马。王莽有很好的声望和人脉,靠着皇太后的支持,他迅速掌握了政权。

元始六年,14岁的平帝病逝。大臣们推举王莽“为皇帝”,即“摄行皇帝之事”,这样,王莽当上了“摄皇帝”。此后,以刘氏宗亲为主的反抗势力开始起兵(动静不大),待王莽扫平反抗势力后,在全国上下的期待与拥戴下,称帝。事实上,自公元前1年王莽辅政以来,到公元9年间,所有反抗王莽者,都是刘氏宗亲及士族大姓,他们因得不到民众支持而事败。其后在公元10-19年间,不再有起兵反叛。

王莽的成功,不是偶然的。一是清廉自守。在贪赃枉法、外戚聚敛成风的社会里,王莽一次次将自己的钱财分给下属,甚至连俸禄也用于救济,自己生活清苦。这些都是《汉书》中记载的事实。二是严于律己。在奴婢如同牛马的时代,王莽因儿子王获杀死了一个奴婢而逼令他自杀。王莽孝母、赡养寡嫂,对人谦恭都是有记录的。三是深得人心。他做了那么多好事,王侯、官员、名士、百姓都因他受惠,没有人不感激他。当时的王莽,简直就是一个完人。时人把王莽看成是圣人、周公,甚至是救世主,也是他功夫到家。当大臣们纷纷上书要求王莽即位时,就是寄希望王莽来撑起天下,扭转惨局,造福于民。后来的人说王莽作伪,是完全没有事实依据的。 

王莽的悲剧,在于他泥古不化,太任性,真心实意地要做“圣君”。王莽是个儒者。儒是一种文化,一种传统,更是一种责任担当。匡扶天下,敬天安民,是儒者与生俱来的责任。然而,如何做到呢?为尧舜之世,古书上早有记载。

我相信王莽是真心复古的。他仿照《周礼》的制度推行新政,三次改变币制、多次更改官制与官名,恢复“井田制”,把盐、铁、酒、币制、山林川泽收归国有,以公权力平衡物价,防止商人盘剥。刑罚、礼仪、田宅车服等仪式,一定要回复到西周时代的周礼模式。他每一项政策的出台,初衷都是好的,比如说解放奴隶,他将奴隶改成次等公民,符合一定条件后,可以转变为正常的公民。他不许有更大的商业利益,不许有囤积居奇,不许有敲诈等。

儒家“迂远而阔于事情”。儒者长于帮助有权者建立秩序,而非将乱世经营成治世。他们的学说、政治理想只是一种提倡,而非解决问题的办法。良好的政治理念,偏拗的政策措施,无法落到实处。结果是问题不仅没有解决,反而官民不耐其烦,对立情绪愈演愈烈。

王莽解决问题的思路,从大的方面来看,主要是两个,一是土地问题。他要变地主阶层拥有土地为皇帝治下的土地国有。二是奴隶问题。他要给老百姓更多的人身自由,以解放生产力。在王莽看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虽然名义上土地在不同的人手里,但归根结底,所有土地都是国家的,都是皇帝的。所以应遵循古制,循名责实,一律改为“王田”。天下芸芸众生,都是皇帝子民,奴婢的说法不合适,一律改为“私属”。


史家说王莽作伪,篡权谋国。我倒觉得他是一个真君子,他始终如一,有何伪可作?王莽愈挫愈勇,终其一生,没有停止过为其理想而奋斗。

为了抑制商人的过度盘剥,王莽始建国二年(公元十年)下诏实行“五均六管”,由国家全面控制商业。所谓“五均”,就是在长安、洛阳等地设置五均司市师,以管理市场,平抑物价,与民借贷。“六管”就是国家对盐铁酒等实行专营,控制名山大川等。客观地说,“五均六管”政策设计很好,比如一年四季,每逢第二个月,由司市官规定物价标准,商人未售完之货物,由五均官用平价收购,待市场缺货时再平价卖出。这些政策,有着调节经济结构和社会贫富分化的积极意义,确有为普通民众利益着想和限制社会上层集团的考虑。明确的抑制兼并,把原先主要掌握于社会上层贵富集团手中的盐铁酒经营、山林川泽、商业贸易等利益,夺归国家掌握。但政策实行的结果南辕北辙。由于只有依靠富商来推行“五均”政策,给了这些商人搜括百姓的机会,形成官商勾结的垄断性经营。国家对名山大川的控制,也只是给主管官员提供了财源。以“齐众庶,抑并兼”为目的的政策,结果却演变成政治权力干预操控社会经济,攫取工商业利润,扭曲社会经济发展秩序,滋生假公济私、贪污腐败,加剧政治黑暗,激化社会矛盾。
儒家惯常的手段是正名分。儒者在西汉上位受到重视,也是起源于帮助刘邦正名位,巩固帝位。史载刘邦当上皇帝以后,大伙儿不知规矩,“群臣饮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不亦乐乎!刘邦心里很烦,但大伙儿都是一起拼杀过来的弟兄,没办法。儒者叔孙通出了一个演练朝仪的主意。经过几个月的训练,据《史记·叔孙通列传》记载,满朝秩序井然,君臣莫不振恐肃敬,无敢喧哗失礼者。刘邦高兴地说,“吾乃今日知皇帝之贵也。”不过客观地分析,叔孙通为皇帝正名位很成功,前提是刘邦已经有皇帝之实,是掌握着切切实实权力的人。所以说,名以实为基础,实至了,才可以名归,才会有名副其实。

但是,事物初创时期,有一个正当、好的名头,也是拢聚人心的好办法。但千万不要以为,有了名,就会有实。王莽的错误,就是深以为“名正言顺事成”,他认为,什么东西只要名字改了,事实就会跟着改,“名分一定,则天下自平。”所以他要回到上古社会,首要做的就是修改现事现物的名称以符合上古之制。为此,王莽四次改变币制,以严刑峻法强制推行。多次更改官制与官名,有的郡名一年改过五次,最后还要改回来。官吏和百姓记不住,不得不在诏书和公文中,新名后面注上旧名。此外,他还要求匈奴改为“恭奴”、“降奴”,单于改为“善于”、“服于”,改“高句丽”为“下句丽”,不断挑起对匈奴和东北、西南各民族的战争,内外受敌。他大概不知,名依附在实身上,历来都是,名跟着实走,而非实跟着名变。实到了,没有名可以,但实不至,即便占着名,也不会长久。类似于“德不配位”。
 
王莽不断踫壁,不知回头,一根筋似的往前走。他大概认为,社会应有一定的公理和正义,而自己是受天命之托,把公平和正义带到人间的。王莽真是个书呆子,完全按照理想模式一厢情愿地往前走,完全脱离实际,结果自然是顾此失彼、捉襟见肘、左支右绌、疲于应付。没有坚定的信念,强大的心灵,王莽16年的皇帝日子,还真做不下来。有时候见到那些为心中坚定信念而无私奋斗的人,无论是敌是友,无论是成是败,心中自然会有一股敬佩之意。

公元22年南阳刘氏起兵,不到一年时间,便取得成功。简略的情况是这样的:多年来黄河决堤改道,灾民四起,流民为盗,地方大姓武装自保。农民军和地主武装互相攻战,以求生存和自保,起初他们是无暇顾及朝廷的。南阳刘氏起兵后,情况就不同了。刘氏是汉室宗亲,非地方豪族大姓,可居间调停农民军和地主武装,并借汉室余威,以称帝封爵为手段笼络他们,使原本对立的双方拧成一股绳,共同指向朝廷,摧枯拉朽般地捣毁了已经被王莽折腾的差不离的新朝政权。

农民军打到长安的时候,王莽说自己有天命保护,做了一个北斗的模型,他坐在斗柄上,以为有北斗七星护体,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公元23年10月6日,王莽被杀。王莽必死无疑时,仍有上千公卿大夫、宦官随从自愿与他同归于尽,这也说明,王莽不是独夫。

一个充满社会正义感的理想主义者,一个最有条件改变中国传统社会的皇帝,王莽,就这样逝去了。检视一下整个过程,一切都那么合乎逻辑,那么充满道义,上天似乎对谁都没有亏待。但是,结果,却来了一个悲剧。历史在王莽那里打了一个趔趄之后,车轮又回复到原来的轨道上。从王莽新朝到清末,整整两千年,长夜漫漫,再也没有王莽这般人物了。
 
历史上评价王莽,多骂他是伪君子的代表。近代史家,抛开正统遗毒,开始为王莽正名。胡适认同王莽改革中的土地国有、均产、废奴三个大政策,为王莽平反:“王莽是中国第一位社会主义者。……竟没有人替他说一句公平的话。”钱穆《国史大纲》评论到:“王莽的政治,完全是一种书生的政治。”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评论王莽:“他尽信中国古典,真的以为金字塔可以倒砌。”窃以为,抛开其他因素不讲,就做人而言,王莽是一个真君子。

做人与做事是两码事。做人是自己的事,做事,很多时候由不得自己。王莽是一个做人挺好,做事很差的代表。他大概不知,做人做官与做皇帝不同。做个好人,要清廉自守;做个好官,要施惠于人;做个皇帝,天下都在你的盘子里,个人天大的能力,天下也不会按照你的意志运转。别说过去,就是现在的条件,也做不到。只能因势利导,顺水推舟。

事事拘泥古法,大概是他没有别的办法,才以古书记载的太平盛世为治世标的。殊不知,古书上的记载,未必是真的。即便是真的,古今风俗不同,环境各异,源于古制的办法,未必一切都合时合宜。所以说,一个人的幸与不幸,都与他的时代息息相关。个人聪明才智和努力程度等,在时代面前不值一提。皇帝更是如此。

况且王莽,的确是一个志大才疏之人。相对于改造社会,造福万民之志,他的治国策略与手腕,的确差很多。可惜了,上天给两千年前的中国,选了一个好人做皇帝,给了他机会,却没给他相应的本领!

不知王莽被农民军杀死时心里是怎么想的,但他的死亡,个人悲剧。他身后的名声,是个社会的悲剧。笔者南阳老家,至今流传着“王莽撵刘秀”的民间故事,王莽被刻画为反面典型。一个生前把一切都献给改造社会、造福万民的事业的皇帝,死后数千年来,却被他立志要拯救的民众,极尽辱骂嘲讽之能事。他生前若有知,不知该做何想?

鲁迅《狂人日记》里面写道: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狂人日记》初中时便读过,直到大约十年前,我才逐渐理解了鲁迅的这段话。临近收笔的时候,心中竟有几分寒意。不知是恐惧、失落、胆寒,还是别的什么。

无可名状。



早安物语:无论头上是怎样的天空,我准备承受任何风暴。——拜伦




微信图片_20200605134124.jpg


《蒙格斯文集之李义奇(中)》这本书主要收录了李义奇先生在金融、历史、社会原理、改革开放四十年、读书笔记、随笔杂谈等领域系列文章,其知识的渊博,分析的鞭辟入里,令人赞叹,其理性、尖锐和功力在本书中淋漓展现。


本期早茶为您精选《蒙格斯文集之李义奇(中)》里《王莽》的内容,有部分删减。


《蒙格斯文集之李义奇(中)》在APP首页底部【商城推荐】即可购买。


评论
推荐阅读

蒙格斯早茶(2月1日)|1月PMI重回景气区间

每日资讯速递

蒙格斯智库 2023-02-01

蒙格斯早茶(12月19日)|我国全年新增减税降费和退税缓税缓费预计超过4万亿元

每日资讯速递

蒙格斯智库 2022-12-19

蒙格斯早茶(11月29日)|证监会调整优化涉房企业5项股权融资措施

每日资讯速递

蒙格斯智库 2022-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