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购物商城 > 商品详情
加入购物车成功
加入购物车失败

蒙格斯报告之八:政府与市场资源配置能力拐点研究

蒙格斯报告之八:政府与市场资源配置能力拐点研究

货号
市场价
22000.00
销售价
22000.00 (完整版附赠原始数据分析光盘)

商品简介

资源该由政府配置还是该由市场配置,是一个争论已久的问题。本研究的目的不在于探讨是该由政府配置资源还是该由市场配置资源的“老”问题。市场是配置资源的渠道,政府也是配置资源的渠道,二者并不是对立的。

商品目录

完整版附赠原始数据分析光盘。

第一章 引言

一、政府与市场关系的相关理论

(一)市场主导的理论

(二)政府主导的理论

(三)政府与市场综合理论

(四)中性政府理论

二、政府与市场关系的中国探索

(一)政府与市场关系的中国实践

(二)国内主要经济学家观点

三、研究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新视角:蒙格斯拐点理论

(一)市场还是政府本质上为是否承认不确定性的问题

(二)经济不确定性原理

(三)从蒙格斯拐点看政府与市场关系

四、小结

第二章 如何量化政府资源配置能力及其影响路径

一、政府与市场资源配置能力问题的核心:政府的资源配置能力

二、政府资源配置能力如何影响经济可持续发展

(一)创新能力

(二)经济活力

(三)经济增长

三、政府资源配置能力如何影响民生

四、小结

第三章 政府资源配置能力的指标设计

一、政府资源配置能力概述

(一)政府资源配置能力的界定

(二)政府资源配置的构成维度

二、政府资源配置能力:国有企业维度

(一)国有企业维度成为政府资源配置能力的现实逻辑

(二)国有企业维度指标的说明与计算

三、政府资源配置能力:财政维度

(一)财政维度成为政府资源配置能力的现实逻辑

(二)财政维度指标的说明与计算

四、政府资源配置能力:银行维度

(一)银行维度成为政府资源配置能力的现实逻辑

(二)银行维度指标的说明与计算

五、政府资源配置能力:经济政策不确定维度

(一)经济政策维度成为政府资源配置能力的现实逻辑

(二)经济政策维度指标的说明与计算

六、政府资源配置能力全国指数

七、小结

第四章 政府资源配置能力与创新能力

一、研究思路和指标构建

二、基本统计分析

(一)政府资源配置能力与研发投入的关系

(二)政府资源配置能力与专利数的关系

三、计量分析

(一)变量说明和统计性描述

(二)政府资源配置能力与研发投入的回归结果

(三)政府资源配置能力与专利数的回归结果

四、小结

第五章 政府资源配置能力与经济活力

一、研究思路和指标构建

二、基本统计分析

(一)政府资源配置能力与经济活力

(二)政府资源配置能力与经济活力:东、中、西部地区

三、计量分析

(一)政府资源配置能力对地区经济活力的影响

(二)政府资源配置能力对地区经济活力的影响:东、中、西部地区

四、小结

第六章 政府资源配置能力与经济增长

一、研究思路和指标构建

二、基本统计分析

(一)政府资源配置能力与经济增长

(二)政府资源配置能力与经济增长:东、中、西部地区

三、计量分析

(一)政府资源配置能力对地区经济增长

(二)政府资源配置能力对地区经济增长:东、中、西部地区

四、小结

第七章 政府资源配置能力与民生指数

一、研究思路和指标构建

二、基本统计分析

(一)政府资源配置能力与民生指数的关系

三、计量分析

(一)变量说明和统计性描述

(二)政府资源配置能力与民生指数的回归结果

四、小结

第八章 政府资源配置能力的综合考量

第九章 主要政策建议及操作指南

一、主要政策建议

1.政府资源配置能力与企业创新的关系

2.政府资源配置能力与经济活力的关系

3.政府资源配置能力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4.政府资源配置能力对民生的影响

二、操作指南

1.政府配置多少资源,最利于创新研发?

2.政府配置多少资源,经济最具活力?

3.政府配置多少资源,最有利于经济增长?

4.政府配置多少资源,最能改善民生?

5.政府资源配置能力何时最有利于地区综合发展?

商品试读

第一章 引言

本研究的目的不在于探讨是该由政府配置资源还是该由市场配置资源的“老”问题。市场是配置资源的渠道,政府也是配置资源的渠道,二者并不是对立的。在大部分情境下,市场在资源配置上的效率毋庸置疑,传统的经济学理论已经说明了这个问题,我们没有必要再去争论。同样不可争辩的是政府在资源配置中客观存在不可或缺的地位。但问题是政府配置资源的边界在哪里?我们允许和需要政府这种相对低效率的资源配置方式存在到何种程度?要解决这些问题,才是我们研究的出发点。

在引言部分,我们先梳理传统的政府与市场关系的相关理论,再回顾我国对政府与市场两种资源配置方式的探索,进而引出本报告对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新的研究视角及方法。

一、政府与市场关系的相关理论

政府与市场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围绕着政府与市场的研究可谓汗牛充栋。在这些研究当中,极力倡导市场作用的大有人在,比如以米塞斯和哈耶克为代表的经济学派,极力倡导政府的也不乏其人,比如以凯恩斯为代表的经济学派。还有倡导市场调节与政府干预相结合的,比如以萨缪尔森为代表的经济学派。也有提倡政府应保持中性态度,如以奥尔森为代表的经济学派。

(一)市场主导的理论 

1.古典经济学

在众多西方经济学流派,亚当·斯密最早系统全面地论述自由经济思想,并在《国富论》中提出“看不见的手”的概念,表示供需的内在调节会自动引导资源合理配置。因此,政府干预、市场垄断以及独占行为都不可取,自由竞争与市场调节是正确的选择,而且足以使经济平稳运行。

让·巴蒂斯特·萨伊受亚当·斯密的影响提出萨伊定律,提出“供给创造需求”的观点,认为商品的供给产生需求,总供需必然是相等的,局部供需的不一致也会因为价格机制的外在调节作用而达到均衡。该定律的核心思想是,市场经济通过供需平衡可以进行自我调节,以使整个社会经济运行达到稳定状态。政府对市场的干涉会破坏市场自我调节机制,起到反作用。

约翰·斯图亚特·穆勒进行了西方经济学的第一次大综合,他在肯定萨伊定律的同时,提出价值论不是政治经济学主题,指出财富生产与价值无关,只有分配才与价值有关。

2.新古典经济学

阿尔弗雷德·马歇尔将客观价值论和主观价值论折中,提出供求均衡价格体系和供求均衡原理,认为应当相信市场,价格机制不仅可以调节抵消周期性波动,还可以调节生产要素,使得经济平稳运行。

3.哈耶克新自由主义

哈耶克“新自由主义”是上世纪30年代以后,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流派的一个分支。哈耶克反对凯恩斯经济学,反对政府干预经济,认为导致经济周期性波动的根本原因是生产结构的调整。要想克服经济危机带来的影响,就应该放开市场,由私人银行发行货币,取消国家对货币的垄断,以此保证货币中性,使货币对市场经济自发调节,以保证经济平稳运行。

(二)政府主导的理论

1.凯恩斯经济学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被称为宏观经济学之父。他主张国家干预,认为货币不具有自动调节市场的能力,价格刚性。他认为“市场不均衡”,换言之,市场偏离均衡是一种常态,无法自主恢复,需要政府宏观调控予以干预。

凯恩斯从资本主义频发的经济危机中认识到,市场调节作用有限,失灵的市场无法最优化资源配置。此外,失业、分配不公等社会问题还会削弱消费倾向,导致有效需求不足,诱发社会产出大幅降低,进而削弱投资者的投资欲望,降低投资需求,最终导致失业率增加,形成恶性循环。为此,主张“看得见的手”,政府应当适度干预经济,改善资源分配,提高有效供给,将经济运行牵回至正常轨道。

2.新剑桥经济学

上世纪七十年代,具有微观基础的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形成。新凯恩斯主义基于不完全竞争、信息不对称、市场不完善的前提,分析价格粘性和实际工资,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市场具有不稳定性,会出现大量的非自愿性失业,由此提出政府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三)政府与市场综合理论

1.新古典综合

保罗·萨缪尔森在结合新古典经济学和凯恩斯主义的基础上,创立了新古典综合派,将市场调节与政府干预结合在一起,运用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政策来调节市场经济活动,维持稳定有序的经济运行。新古典综合派认为,对于市场中那些“反应滞后”,不能及时对市场做出反应的领域,政府应当投入更多力量加以管理。但在那些政府行为比较弱的领域,就应该依赖私人部门,发挥私人部门的作用,弱化政府的管控调节。

2.弗莱堡经济学

弗莱堡经济学派的核心观点是:竞争秩序是推动经济进步的主要动力,建立一个足够强大的政府,是保障社会公平交易和基本竞争秩序的前提。弗莱堡经济学派认为,要根据自由主义倾向制定经济政策,依靠法治和有限国家干预来保障完全竞争。

3.供给学派

供给学派着重从供给的角度考察经济状况,并试图探寻相应的解决方案。供给学派主张要维护资本主义私有制,政府不应该过度干预市场经济,要“相信市场”,要加强劳动和商品在市场上的竞争;要通过降低企业所得税税率和个人所得税税率的方式,提高居民的工作积极性,增加收入,进而提升个人储蓄能力,提高投资积极性和投资能力,提升货币流通;要让货币增长与经济增长相辅相成,要推行货币管理,控制货币发行量;要通过降低社会福利支出和减缓政府支出的增速,来实现收支平衡。

(四)中性政府理论

1. 行为主义政治学者

行为主义学者提出政府是具有利益冲突的各种社会力量之间发挥着协调与仲裁功能的一种中性化的社会公共权力。

伊斯顿提出政府是各种社会力量在争夺价值物的分配过程中的一个中立的仲裁人。

阿尔蒙德提出政府是一套制订和执行政策的结构, 是在一定领土上对一定人民具有约束力的社会公共权威。它在相关各方利益进行综合平衡的基础上,通过制订和执行趋中性的政策来实现对冲突各方利益的协调。

2. 泛利性组织理论

1982年,奥尔森在经典著作《国家的兴衰》(The Rise and Decline of Nations),提出泛利性组织理论,是中性政府理论的基石。

第一,泛利性组织代表大多数人的利益,相对那些代表少数人利益的组织而言,它们更关注整个国家的经济增长。例如,如果一个组织拥有一个国家三分之一的人口,那么这个组织就拥有这个国家国民经济三分之一的份额。因此,泛利性组织不太可能采取不利于增长的政策。

第二,同样是因为它代表了大多数人的利益,一个泛利性组织更难容忍过多的再分配政策所导致的较高社会成本,因为如果它的成员代表了三分之一的人口,则它的成员就必须支付三分之一的成本。 

3. 中性政府理论

中性政府指的是政府对待社会各阶层的利益没有任何差别,它是奥尔森所说的泛利性组织这种组织的利益和整个社会的利益相重合;也就是说,中性政府追求的是整个社会的经济增长而不是增加它所代表或与之相结合的特定集团的利益。 

2008年,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发表《中性政府:对转型期间中国经济成功的一个解释》,提出中性政府形成的条件:

第一,一个代表性广泛的政党更容易组建中性政府。当党的成员来自社会的各个阶层的时候,党的选择就更可能有利于社会整体,而不是某些阶层。

第二,一个社会和经济平等的社会更容易产生中性政府。一个平等的社会使得政府和任何一个集团结盟都成为对它的统治的威胁,而不是帮助,因为没有一个集团强大到足以和社会的其他集团相抗衡的地步。

第三,政府对反抗的镇压能力越强,它就越不可能成为一个中性政府,因为它的镇压能力足以压制任何反抗行动,哪怕它只为一个小集团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