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简单法则应对充满未知风险的金钱世界
当危机近在咫尺,你对自己的钱财和未来忧心忡忡时,该怎么做?把头埋进沙堆,装作什么事都没有发生,等待专家来解决问题?如果这样做,你可能会看到更多的官僚主义、更多的科技、更少的个人自由,但却看不到能正视不确定性的公民。
格尔德·吉仁泽 2019-11-01
跨越银行公司治理的“卡夫丁峡谷”
朱小黄
时间:2019-11-01
本文摘自朱小黄博士《远离冰山》一书
“卡夫丁峡谷”典故出自古罗马史。公元的321年,萨姆尼特人在古罗马卡夫丁城附近的卡夫丁峡谷击败了罗马军队,并迫使罗马战俘从峡谷中用长矛架起的形似城门的“牛轭”下通过,借以羞辱战败队。后来,人们就以“卡夫丁峡谷”比喻灾难性的历史经历,并引申为人们在谋求发展时所遇到的极大的困难和挑战。
防破产是银行公司治理的底线目标
相对于普通企业而言,商业银行具有其特殊性,较之普通企业的治理结构更加复杂。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商业银行自身杠杆率较高,且时刻面临着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来自内外部形形色色的风险,具有鲜明的脆弱性特征,这个特征随着金融的全球化、综合化、网络化越来越突出;其次,商业银行的外部性(溢出效应)特征显著,商业银行承担着整个社会的信用中介、支付中介、服务中介等职能,涉及广泛的利益相关者,银行自身经营成功,可以有力提升社会资源配置效率,支持和促进实体经济发展;但是一旦银行经营失败乃至倒闭,则会直接或间接地对储户、交易对手以及其他错综复杂的利益相关者带来损害,具有很大的传染和辐射效应,非常容易形成“多米诺骨牌”效应,造成危机的蔓延,对整个金融体系以及实体经济带来难以估量的破坏效应。在全球金融上,这类案例比比皆是。
商业银行特定的脆弱性及外部性,决定了社会公众以及监管当局对商业银行破产的容忍度要远远低于一般的公司,因此对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要求也必然比普通公司更加严格。
巴塞尔委员会在《加强银行公司治理》中指出:有效的银行公司治理做法是获得和维持公众对银行体系信任和信心的基础,这是银行业乃至整个经济体系稳健运行的关键所在。
不健全的银行公司治理会导致银行破产,进而会对存款保险体系造成潜在影响,并可能对宏观经济产生广泛影响,如风险扩散和对支付体系的影响等,因此银行破产会造成巨大的公共成本和严重后果。此外,不健全的银行公司治理会导致市场对银行妥善管理资产与负债(包括存款)的能力失去信心,由此触发银行挤兑或流动性危机。事实上,银行除了要对股东负责以外,还要向存款人负责。
生存是发展的要义,从这个意义上讲,公司治理及目标不仅仅是逐利增值,银行的公司治理必须把防止银行破产作为底线目标;要很好地兼顾各利益相关者的权益,特别是处于信息相对弱势的存款人、交易对手等;要实现各利益相关者以适当的方式参与银行公司治理,包括在信息披露等方面要有更透明、有效的制度安排等。巴塞尔协议对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明确了七太原则,我国监管部门也就商业银行公司治理陆续出台了监管指引,例如《关于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公司治理改革与监管指引》、《股份制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指引》、《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及相关监管指引》等,这些都为商业银行建立和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明确了目标要求。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公司治理并不能保证银行不破产。公司治理并不是像一些专家讲的那样神奇,可以解决目前商业银行存在的诸多问题,更不是“包治百病”的药方。但是应该看到,良好治理结构及其配套的决策、管理、制衡、纠偏等机制,能够最大限度地避免银行出现致命性错误,这正是打造银行百年老店所具备的必要条件(虽然不是充分条件)。
利润最大化目标将摧毁银行
马利克在《正确的公司治理》中深刻指出:“追求最大利润将毁掉企业。”在改革开放之后,作为对计划经济的反思和纠正,我国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将利润作为经营目标曾经在打破大锅饭的企业改革中具打积极意义,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和企业实力的增强,把利润最大化作为最高目标正在成为一种局限性很强的、片面的错误导向。国内大型银行董事会、管理层都非常关注资本收益率、资产回报率等财务指标,甚至存在将财务指标最大化的倾向。
2008年金融危机再次揭示了华尔街运行模式的缺陷。利润最大化、股票市值最大化是华尔街的金科玉律,投资银行、媒体、投资者都在天天诵读着这样的信条。在这样的信念下,经营者思考的都是短期利益,按照股票价格的逻辑决策经营;基金公司在每天、每周排名的巨大压力下,随波逐流,投资策略以排名为风向标。
资本市场在新经济的号召下,似乎迎来了永远的繁荣,虚拟经济似脱缰的野马严重脱离了实体经济,泡沫的破灭成为必然的结局。这种运行模式体现了美国的经济和文化,其缺陷非常直观。但为何能够大行其遭呢?对美国成功故事和国家实力的迷恋和崇拜是关键因素。
很多人把追求利润最大化作为美国成功的关键因素,实际上这是一种误读。美国的成功,源于其对创新的制度安排,源于其自由与约束平衡的文化基因,源于两次世界大战提供的历史机遇,源于专业化的社会分工体系。即使美国的专家和美国的企业,也很少有人把利润最大化作为基业长青的重要因素。
全球著名的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1992年领导一个经济学家组成的蓝带小组,对美国经济体系进行了研究。研究后得出结沦:“美国的投资资本配置体系在公司内部和跨公司之间都正走向失败。这导致美国公司在全球竞争中处于严重的不利地位,并且最终威胁到美国经济的长期增长。”
2008年金融危机后,剑桥大学的辛格教授再次组织专家对股东价值最大化、股票市场核心技术问题进行了研究,他们认为,“波特的研究仍然有生命力,在经济泡沫时期,股票市场可能在鼓励IT投资方面扮演了一些正面角色,但它的净贡献不可能是正的。”在美国股票市场上有大规模的股票错误定价现象,股东价值最大化并不是一个有用的目标。对新兴市场而言,监管、信息披露、法律体系等更不完善,更不能把股票价格最大化作为目标。
为什么说利润最大化将毁掉银行,这是因为利润作为衡量指标存在天生缺陷,将削弱银行的发展能力:其一,利润是一种财务指标,它反映的是一种历史,不能反映未来和发展因素;其二,利润指标本身是容易被操纵和调控的对象,美国的安达信事件、安然事件都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其三,作为利润的减项——成本——有些是过去的消耗,有些则要为未来积蓄力量,一味追求利润最大化,过分压缩成本支出,往往会助长银行迷失长期利益,促使竭泽而渔的短期目标。
高瞻远瞩的公司要为理念所驱动,而不会纯粹为利润目标所驱动。利润是公司生存和达成更重要目标的手段,但绝不是目的。
公司治理结构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要牢牢把握银行发展的长远方向。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要确保银行有比利润更重要的追求,这是银行长治久安的根本之道。全球百年老店没有一家将利润最大化作为自己的第一追求。柯林斯在对全球卓越公司的调研中发现,高瞻远瞩的公司主要为理念所驱动,而不会纯粹为利润目标所驱动,这是高瞻远瞩公司与对照公司之间最显著的差异之一。
1994年福特公司前CEO皮特森说:“把利润放在人和产品之后是福特公司造就奇迹的原因。”当他说这个观点的时候,福特正面临日本汽车的挑战,亏损严重。2008年的金融危机中,福特公司的境遇比通用公司好得多,与其长期坚持上述理念密不可分。
其实反对追求利润最大化并不意味着不要盈利,不关心盈利。盈利是一个结果,公司治理结构更应该关注过程,关注客户和产品,只有这样,才能实现银行的长期可持续发展。美国制药企业默克公司的默克二世1950年阐述了理想和利润之间的关系:“我们要始终不忘药品旨在救人,不在求利,但利润会随之而来。”利润是生存的必要条件,而且是达成更重要目的的手段,但绝不是目的,更不应该作为百年银行的终极追求。
用简单法则应对充满未知风险的金钱世界
当危机近在咫尺,你对自己的钱财和未来忧心忡忡时,该怎么做?把头埋进沙堆,装作什么事都没有发生,等待专家来解决问题?如果这样做,你可能会看到更多的官僚主义、更多的科技、更少的个人自由,但却看不到能正视不确定性的公民。
格尔德·吉仁泽 2019-11-01
风险厌恶与防御性决策
风险厌恶与担心犯错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如果你是公司的中层管理者,你可能总是担心自己会犯错,并因此受到责罚。这种氛围对创新无益,因为想创新就得在前进途中不断冒险和试错。
格尔德·吉仁泽 2019-11-01
从否认到接受危机的存在
个人利益和恶意动机,促使人们任性地否认危险信号的真实性,或者有时候是非法地欺骗、蒙蔽大众,致使其无法看到明显的危险信号,无法做出适当的回应。
米歇尔·渥克 2019-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