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学术争鸣 | 为什么通缩比通胀更可怕?

Trumpbot

时间:2018-08-03

来源:未来汇服务   作者:Trumpbot


“通货膨胀”是我们在财经新闻中经常听到的一个词。我们关心CPI(消费者物价指数),是因为CPI 反映了通胀的一般水平,高企的CPI将直接推高生活成本;关注投资,是因为通胀将银行存款利率变成了“负利率”,钱包要想不缩水,就需要通过投资“跑赢通胀”……


通胀让我们如此焦虑,央行作为主管货币的政策机构,为什么不管管?减少货币供给,通货紧缩,让大家手里的钱不断升值,难道不是很好吗?


事实上,“温和通胀”几乎是全世界中央银行的政策目标。比如美联储就在面向公众的《政策目标声明》(Statement on Longer-Run Goals and Monetary Policy)中直言,货币政策目标是将长期通胀率维持在2%。


至于其中的原因,还要从1929-33年那场大萧条说起。


美国摄影师多罗西·兰格拍摄的《移民母亲》是反映30年代大萧条中美国底层民众困苦的代表作品。图中这位愁容满面的母亲佛罗伦斯·欧文斯·汤普森时年32岁,是从俄克拉荷马移民到加州的采棉工人,当时已有六个子女。汤普森一生中将十个孩子抚养成人,1983年去世。


1929-33年世界范围内的大萧条之所以重要,不仅因为它是20世纪全球经济经历的最严重危机,使整个西方所有发达经济体元气大伤,直接影响了整个二十世纪的历史进程;还因为这场危机催生了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宏观经济学,并深刻影响了时至今日的央行政策实践。大萧条问题在学界地位崇高,以至于美联储前任主席本·伯南克将大萧条研究称为宏观经济学领域中的“圣杯”。


作为学者的伯南克本人,就是追寻这只圣杯的众多圆桌骑士中的一个。在他著名的《大萧条论文集》里,我们也许可以通过他对这场危机的理解,读懂全世界央行的政策取向。


前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本·伯南克的《大萧条论文集》,早已成为宏观经济学领域的经典文献


60年代弗里德曼和施瓦茨《美国货币史》出版以来,经济学界对于大萧条形成了一大共识: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国际金本位制造成了严重的通货紧缩,通货紧缩又先是引起、继而加剧了大萧条。与这个结论伴随而来的问题就是:如何解释货币方面的冲击(通货紧缩)对实物层面经济造成的影响——用经济学术语来说,就是“名义”变量如何影响“真实”变量。换言之,如何对通缩时货币的“非中性”做出解释?


伯南克的大萧条论文认为,货币量减少对真实经济的影响主要通过两个渠道起作用:1. 通货紧缩对金融系统造成冲击,引起金融危机;2. 通货紧缩使真实工资率上升到市场出清水平以上,造成大规模失业。


通缩与金融系统:

债务通缩和通缩对银行的影响


在通货紧缩对金融系统的影响方面,伯南克主要指出两个渠道:“债务通缩”和通缩对银行资本及稳定性的影响。


所谓“债务通缩”(debt deflation),是指通缩时货币升值,由于债务合约以名义货币计价,造成负债人负担加重的现象。“债务通缩”概念最初由美国经济学家欧文·费雪(Irving Fisher)于1933年提出,在当时曾对罗斯福政府的政策产生重要影响,却长期被学术界所忽视——学界一度认为债务通缩造成的后果不过是财富从债务人向债权人的转移,在宏观层面上并无显著影响。


欧文·费雪(Irving Fisher, 1867-1947),二战前美国最杰出的经济学家之一。


但随着金融学界对不完全信息、委托代理问题研究的深入,债务通缩理论的价值才被学界“重新发现“。新的债务通缩理论认为,社会中潜在借款人(如急需资金投资建厂的企业家)持有的多数是可作为抵押品的实物,通缩造成的价格普遍下降会让潜在借款人的净值(他本身具有的资金+可作为抵押的实物的价值)受到严重损失。银行或其它金融中介机构可能据此认为潜在借款人还款能力不足,而拒绝对其放贷。创业者、企业家是典型的潜在借款人,很可能因无法获得充足资金而无法扩大、甚至放弃投资生产;家庭也会因无法获得贷款而减少支出(例如申请不到房贷而放弃购房)。成千上万这样的事例聚集起来,结果就是宏观层面的经济活动减少,整个经济陷入萧条。


如果稍加联想,以上机制还可以从更深入层面进行理解:哈耶克在《知识在社会中的运用》一文提出,经济活动依赖于特殊个人在特殊时间、特殊地点具备的个人化知识,企业家的作用就是利用这些知识捕捉生产机会。成功企业家看到的生产机会往往是全社会中成本最低、效率最高,或离开企业家本人便完全不存在的机会。如果金融系统不能对这类企业家提供资金支持,对社会来说,这些特有的机会便完全消失了。在宏观层面,无疑意味着经济效率的极大降低。试想,如果郭台铭创业之初就因为身家达不到银行标准得不到贷款,不得不放弃创业,那么世界上从来就不会有富士康,中国的就业将比现在减少多少?再比如马云如果一直找不到融资渠道,世界上可能也永远不会有阿里巴巴。繁荣和萧条的差别,就是这样产生的。


通缩对金融系统产生影响的第二个渠道是:在极端情况下,债务通缩也会对银行的资产负债表造成挤压,使银行不得不缩减经营规模,甚至倒闭:在经济萧条中,银行的资产将有相当大一部分由债务人的抵押物等“真实”资产组成。“真实”资产的名义价格下降,使银行本身的偿付能力也受到威胁。银行减少借贷、缩减经营规模,其结果也是伤害社会信贷获取能力,从而使经济活动减少。不妨设想,假如富国银行为了削减成本,关闭了一家中西部小镇上的支行,这可能使得银行经理苦心经营多年的客户关系网络付诸东流,整个小镇,从啤酒馆老板到罐头厂主都找不到可以信赖的融资渠道,必然对小镇的正常经济活动造成难以估量的影响。


通货紧缩与劳动力市场:

工资的价格黏性



通货紧缩对真实经济造成的第二个影响源于凯恩斯经典的“价格黏性”理论:一般价格水平的下降,使真实工资率上升,由于名义工资不能及时调整,厂商为了应对成本上升只能裁员。相反如果通货膨胀、价格水平上升,造成实际工资率下降,厂商就可以扩大雇佣,使经济生产得到恢复。


伯南克和合作者结合前人研究,对大萧条时期西方各个主要经济体的劳动力市场进行了国际比较,证明和早早与金本位脱钩的国家(如英国)相比,那些在萧条中坚持金本位制的国家(例如法国和瑞士)实际工资率要高很多,经济恢复也因此要慢得多。间接证明通货紧缩下工资黏性确实存在。


从经济理论的角度看,工资黏性和“债务通缩”有一个很大的不同之处,就是前者似乎挑战了经济学中的理性人假设——通缩或通胀影响以名义货币计价的债务时,债权人和债务人之间一方受益、一方受损,受益一方并无和受损一方协调并重新签订协议的激励。但如果通缩造成工资率上升使工厂无以为继,工人和企业家有可能同时失业,双方应该有重新谈判签订新合同的动力,但事实上这种情况极少发生,大多数时候都是裁员关厂劳资双方一起失业。如何解释这种经济人“不理性”的行为?


伯南克认为,工资率黏性的解释应该主要从制度方面找:经济下行期政府对工资率的行政干涉、工会和国有企业的集体议价机制都可能阻止名义工资的下降。例如,新政期间美国总统罗斯福就曾经签署过限制工资下降的法案,同样,法国也曾为“保护农民利益”规定过农产品的最低价格。这些用行政手段干预劳动力市场的行动无一例外都好心办了坏事,使不少人无法恢复就业,失业问题迟迟得不到缓解。


正因为看到通货紧缩对金融体系和劳动力市场都有巨大的负面影响,二战后,千方百计避免通缩就成了各国央行最重要的政策目标,温和通胀成为全世界的常态。在正常情况下,维持通胀率和就业率是最主要的两个政策标的,央行在两者间互相平衡,如同走钢丝——每当就业率较低时,央行就会通过降息、降准等手段刺激经济;当就业率接近充分就业,通胀开始高企,央行就会收紧银根,防止出现加速通货膨胀,为过热的经济降温。


粗略读一下伯南克这本大萧条论文集,也就不难理解他在08年金融危机的“非常”局面下出台的措施——将利率降到0附近、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大量收购债券(也即“量化宽松”),为金融机构注入充足的流动性,甚至动用美联储资金亲自出手救助两房和AIG,不惜一切代价防止大银行倒闭、金融系统出现休克。这是因为他深知金融中介机构是经济正常运转的关键——金融系统的休克意味着整个经济得不到融资,企业因“贫血”停转将造成大规模失业,将外生冲击造成的暂时性危机化为对整个社会造成沉重伤害的持续性危机,而这是任何一个国家所不能接受的。


回过头来看,十年前伯南克领衔的美联储也许确实帮助世界避免了又一次1929-33年大萧条。但同时,危机时政府对经济的强势干预,也造成金融机构和大型企业“大而不能倒”、市场退出机制的失效的问题。这些问题带来的远期后果,可能才是现代经济体和央行将面临的最严峻挑战。


参考文献:

Bernanke, Ben S., Essays on the Great Depression

Hayek, F. A., The Use of Knowledge in Society

FOMC, Statement on Longer-Run Goals and Monetary Policy Strategyhttps://www.federalreserve.gov/monetarypolicy/files/FOMC_LongerRunGoals.pdf

评论
推荐阅读

3月CPI同比上涨2.3%重回“2时代”,PPI同比上涨0.4%

统计局今日公布经济数据,3月CPI同比上涨2.3%,重回“2时代”,刷新2018年11月以来新高,PPI同比上涨0.4%。

东方财富网 2019-04-11

经济学中的哲学之波克定理

波克定理告诉人们:只有引起争论,有理由、有实据,经过深思熟虑的反面意见,才能保证决策者不至落入表面上一致的小团体意见的陷阱。在决策中确实是这样,无磨擦便无磨合,有争论才有高论。

百盈财富 2019-04-10

中产大败局: 房产,富人的财富,中产的债务

最近几十年,全球中产阶级衰落似乎是一个不可逆的趋势: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十年间中产阶级经历狂风骤雨般去杠杆后大面积坍缩;1991年日本泡沫危机爆发,在“失去的十年”间,中产阶级大量消失逐渐走向“M型社会”……本文从经济的底层规律出发,分析了影响中产阶级财富与收入的房产、货币、股票、税收、失业五大要素。

智本社 2019-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