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学家专栏

肖金成:东中西三大地带的划分与七大经济区的推出—改革开放区域发展40年(二)

肖金成

时间:2019-03-13

 

 

向沿海地区倾斜也就是非均衡发展战略的实施在取得明显成效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一是沿海地区与内地的经济发展差距不断拉大,不仅体现出经济增长的不平衡,也体现出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二是区域产业结构严重失调,以各地政府为首的投资主体竞相发展价高利大的加工产品,资源浪费和环境恶化并存;三是内地的经济要素大量流出,严重影响了内地经济发展和市场的发育。此外国家对东部沿海地区给予过多的特殊优惠政策,使各区域在一个极不公平的环境中相互竞争。根据这种情况,梯度推移论进入了人们的视野,促进梯度推移与三大地带划分成为区域经济学者提出的新的发展思路。

1、东中西三大地带的提出

上世纪八十年代,随着梯度推移论的引入,我国以陈栋生为代表的区域经济学者提出了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划分的设想,并被写入国家“七五”计划纲要。客观来看,我国东、中、西三大地带的经济技术梯度,不仅表现在经济发展水平上,更重要的是在经济结构上以及对外开放程度上,东部地区普遍高于中部地区,中部地区又普遍高于西部地区,形成了东、中、西的梯度发展格局。

1984年,陈栋生在《“七五”和后十年中国生产力战略研究》报告中,第一次提出了“三个地带”划分的设想。正确处理东部、中部、西部三个地带的关系,充分发挥三个地带各自的优势,进一步发展他们相互之间的横向经济联系,把东部地区的发展和中、西部地区的开发很好地结合起来,使经济全面振兴,人民共同富裕,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指导思想。三个地带划分的理论是在沿海与内地两分法的基础上根据新的区域特征进行的重新划分,是区域发展理论的重大创新。此后,无论是区域经济学者,还是国家的文献都沿用这一划分方法。

“七五”计划纲要明确将全国划分为东、中、西三大地带(图1),并进一步提出“要加速东部沿海地带的发展,同时把能源、原材料建设的重点放到西部,并积极做好进一步开发西部地带的准备”。

编辑

图1 “七五”计划纲要对东、中、西三大地带的划分

让一部分地区先发展起来带动欠发达地区,实现共同发展,以及东、中、西三大地带划分的理论基础是梯度推移论。1970年代末至1980年代初,梯度推移理论被引入我国生产力布局与区域经济研究中,并运用这一理论探讨重点开发的空间转移和调整空间结构的途径。其基本点表述为:无论在世界范围,还是一国范围内,经济技术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客观上形成了一种经济技术梯度;有梯度就有空间推移;生产力的空间推移,要从梯度的实际情况出发,首先让有条件的高梯度地区引进掌握先进技术,然后依次向处于二级梯度、三级梯度地区转移。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梯度推移的加速,也就可以逐步缩小地区间的差距,实现经济分布的相对均衡。

2、三大地带存在的经济差距

1978~1995年,东部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比重由52.4%提高到59.3%,而中部地区所占比重由30.7%下降到26.5%,西部地区由16.9%下降到14.1%(图2)。在1980年代以市场化为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背景下,中西部的资本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流向东部,加之能源、原材料价格不合理,以及中西部的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并缺乏紧密的内在联系,使得东、中、西三大地带经济差距持续不断扩大。1978~1995年,东部和西部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之比由1.75︰1扩大到2.31︰1。因此,从“九五”计划时期开始,国家开始考虑解决区域差距过大的问题。

编辑

图2 1978~1995年东、中、西三大地带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

资料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新中国六十年统计资料汇编[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整理得到。

3、七大经济区的推出

面对改革开放以来日益扩大的东西部差距,“八五”计划时期(1991-1995)国家的区域发展战略有所调整,“八五”计划纲要提出了“正确处理和发挥地区优势与全国统筹规划、沿海与内地、经济发达地区与较不发达地区之间的关系,促进地区经济朝着合理分工、各展所长、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方向前进。”但发生重大转变的是“九五”计划时期(1996-2000),中国政府将区域发展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来认识,并对区域发展政策重新做了调整。1996年3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了指导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九条重要方针。其中第九条方针就是“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要按照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分工合作、协调发展的原则,正确处理全国经济发展与地区经济发展的关系,正确处理建立区域经济与发展的关系,正确处理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关系。”表明国家开始加大解决地区差距问题的力度。一方面中西部地区要发挥自力更生的精神,努力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增强自身的经济活力;另一方面政府也要采取一系列有利于中西部地区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

为了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在已有经济布局的基础上,国家在“九五”时期试图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经济的内在联系以及自然地理特点,以中心城市和交通要道为依托,在全国建立七个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经济区域:长江三角洲及沿江地区、环渤海地区、东南沿海地区、西南和华南部分省区、中部五省地区、东北地区、西北地区。这七个经济区地域上有些重叠,界限上也有些模糊,对全国也没有实现全覆盖,如东北地区包括辽宁省,环渤海地区也包括辽宁省,东南沿海地区包括广西,西南与华南部分省区也包括广西。按照经济区划的理论,这七个经济区的划分具有明显的过渡性。在实践中虽也强调区域经济中心的作用,由于我国传统上是以省为单元管理经济,打破行政区划的经济区域虽然能够发挥一定的作用,但很难突破原有的行政格局。2000年之后,这七个经济区的划分就很少再被政府部门和学术界提及了。

“九五”计划纲要对区域发展提出了六个方面的措施:一是在中西部地区安排资源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引导资源加工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二是理顺资源型产品价格,增强中西部地区自我发展能力;三是实施规范的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制度,逐步增加对中西部地区的财政支持;四是加快中西部地区改革开放步伐,引导外资更多地投向中西部地区;五是加大对贫困地区支持力度;六是加强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经济联合和技术合作。经过一系列政策支持,中西部地区出现了经济快速增长的亮点,湖北、安徽、宁夏、河南、江西等省的发展速度基本接近东部地区,西安、重庆、成都、昆明、乌鲁木齐等城市已成为中西部地区辐射功能较强大的经济中心,长江、新亚欧大陆桥、京广铁路、包昆铁路也逐渐确立了在中西部地区的发展主轴线地位。但是,由于自然条件和交通设施的局限,“九五”时期,中西部地区在全国地位相对下降的趋势依然没有改变(图3);东部和西部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相对差距由2.31︰1扩大到2.39︰1。世纪之交,迫切需要探索新的区域发展战略。

编辑

图3“九五”时期东、中、西三大地带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

资料来源:同图2。

 

 

评论
推荐阅读

范恒山:中国经济稳定发展的底气有三大支撑

近日,国家统计局发布国民经济前三季度经济数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原副秘书长、经济学家范恒山在上海举行的2019达晨经济论坛上表示,中国经济发展的底气主要有长、中、短三个方面因素做支撑。

范恒山 2019-10-23

肖金成:推进生态治理,助力黄河安澜

黄河中游黄土高原区(以下简称“黄土高原区”)受土质疏松、地形破碎、降雨集中等自然因素和陡坡开垦、过度开发等人为因素的影响,水土流失面积广、土壤侵蚀强度大,是黄河粗泥沙的主要来源地。加快推进生态建设、生态共建共保,对于改善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减少入黄泥沙、维持黄河长治久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肖金成 2019-10-23

肖金成:促进国际次区域合作,加快边疆地区发展

在国际区域合作中,国际次区域合作是指在国际区域合作框架下,一国的若干地区与相邻国家的若干地区的国际合作。国际次区域合作由于具有地缘关系、人缘关系与文缘关系的优势,自始至终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肖金成 2019-10-10